第34章 魂落異邦(2 / 2)

正如他說,他雖然是在野人士,但其一言一行,還都具有較強的政治性。認為,兩岸的形勢越緩和,他回家的條件就越成熟。1991年因為李登輝的幹預,張學良未能實現他在美國已經作出的“回家決定”。同年末蘇聯解體,東歐巨變,台灣翹尾巴,兩岸關係吃緊;接著,美國違犯中美三個聯合公報精神,悍然售台F16飛機,中國向美提出抗議,兩岸關係再度緊張。這些在張學良看來,都是不利於他回家看看的大環境。

又由於一些冷戰思維陰魂不散的台灣人,總把大陸的善意舉措視為統戰。就連張學良回家看看也不例外。他們唯恐張學良真的回到大陸,會對台灣產生“震撼。”如張群對張學良所說的,蔣氏父子為什麼不放你的原因:“你是個寶貝,誰把你抓住,對誰就有用,你明白這句話嗎?”意思就是怕張學良跑到共產黨那邊去,對共產黨有用。所以,就把祖國大陸的每每善意之舉,與政治掛鉤,與統戰相連。

張學良思來想去,就是怕為他個人的事,給海峽兩岸帶來政治上不必要的麻煩,更怕為難李登輝。這些多餘的擔心,竟使他失掉1991年直接從美國回到東北老家的“天賜良機”。

個人性格與家庭方麵的原因

張學良一向是把政治問題與個人友誼分開的,他重情講義,始終如一。他承認和日本的本莊繁(對號稱“滿洲建國之父”的本莊繁,張學良曾對日本NHK記者說:“假如我能到日本去,我一定到本莊墳前吊祭他一下。我很想念他。”)既是朋友,又是敵人;為救國,他發動西安事變,為講義顧大局,在蔣介石口頭答應所提六項政治條件後,就不顧一切地送蔣回京。盡管蔣介石的“家法”使他失去終生自由,他卻無怨無悔。並認為蔣介石對他的處理,公私兼之,也算適當。

張學良以為是李登輝上台後,張群等才敢公開為他舉辦規模盛大的祝壽活動。又是李登輝給他到美國探親與子孫團聚的自由,對李持有好感,感恩戴德。以至於模糊了自己認清李登輝台獨麵目的視線。(為此,他與呂正操在美國會晤時,在對李登輝的看法上產生分歧,爭論了一番,前文已有敘述)結果上了李登輝的當。

當張學良對回鄉之行猶豫不定,決心難下之時,和他患難與共的趙四小姐怕因回家改變他們多年來的寧靜生活而影響健康,對回鄉探親持有異議,使張學良對回家之事,顧慮重重,不好決斷。

身體方麵的原因

張學良回來的最好機遇是在1991年。他當時身體健朗,思維敏銳,精神矍鑠,坐車、乘飛機都毫無問題。而且從美國直飛北京相當方便。錯過此時,他的身體日漸衰弱,趙四病上加病,夫婦雙方隻能靠輪椅行動,此時此刻,他仍想念家鄉父老,親朋故舊,即便決心回來,身體也不允許了。

1998年元月,筆者在舊金山詢問張將軍的女兒張閭瑛女士、女婿陶鵬飛先生:張將軍為什麼不回祖國大陸看看?他們說,你到夏威夷見到他,就會明白原因了。還說,去年張學良要去紐約給宋美齡拜壽,因醫生說他不能乘飛機而作罷。這也是張學良最終沒能回來的又一原因。

簡言之,張學良想家是真,未回是實,歸根到底,取決於政治上的因素和張學良的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