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魂落異邦(1 / 2)

張將軍生前為何要離開台灣,不回大陸,最終隕落夏威夷呢?對此,筆者雖未深入研究,願抒一孔之見。

政治期望落差所致

1996年,台灣研究張學良的著名作家郭冠英先生在寄給筆者的一篇文章中稱:至於他(張學良)為什麼沒有回大陸,這也不是他什麼懺悔,……想要他回去是東北的家鄉父老,共產黨歡迎。他不想也不可能得到什麼利益,事情過去60年了,國共關係早變了,國民黨的高層,不管主流非主流派,都不反對他回去。他就像孫悟空,把天捅了個大窟窿,給壓在五行山下,待真的自由了,竟仍在外流連而不回花果山。

張學良的近鄉情怯也有個過程,他本來“想極了”回東北,這是人情之常,但因長久政治禁錮帶來的敏感,他又刻意宣稱希望不涉政治意義,結果反使這種政治禪機把他給弄亂了。他其實很在乎政治意義,他在90大壽時說:“國家有用,赴湯蹈火,在所不惜”,他實在是開殿待主,希望為中國盡點伏櫪之功的。但由於他那個政治形象與台灣的政治發展已脫了節,新主(指李登輝)對他示好,不過是恩顯開明,也有清算“老店”(標榜與蔣氏父子有別)的意味。至於張學良代表的中國意義,是被“新店”所欲揚棄隱沒的,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張學良的遠走國外和蔣介石的歸葬無門有著相同的曆史境域。張學良因為長久幽禁在蔣家後宮,包圍在一批難養之輩中,其對政治的隔閡是難免的。因此一旦出山,就諸多混亂且不適應,他本對自己的政治能量還有一定期許,對新升明月尚有期待,但後來發現那月光反射的竟是東鄰烈日,他感到迷惑了。台灣的政治他不懂,台灣的政治也不要他,他隻有遠離是非之地,到海外去獨善其身了。

自從中原大戰後,張學良的命運就與蔣介石拴在一起,他成了蔣家的一分子,當蔣家在台灣凋零殆盡之後,他也隻有步上蔣夫人宋美齡去國一途了。

不過這些都隻是阻張學良成行的充分條件,必要條件還是他性格上的弱點加上(對新主)政治期望落差所致。

政治環境的幹擾

張學良常說,他是遠離政治旋渦的“閑雲野鶴”,“采菊東蘺”的老翁,沒有特權的普通人。其實不然。在筆者看來,他自始至終都沒有離開政治,他是為國內外所長久關注的政治人物之一。他是改寫中國與世界曆史的民族英雄而被蔣介石長期幽禁的“囚徒”(國民黨方麵則說是“愛護”、“監護”)。幽禁期間,他矢誌不渝,非常關心祖國的和平統一;“自由”之後,仍然表示,隻要國家需要,他將像年輕時一樣盡心盡力;他對日本NHK記者談話的真正目的,是願意跟日本青年說幾句話,要多想想日本過去的錯處,不要再想日本過去的威風。希望日本,不但是青年,尤其是負責任的人,要牢記曆史教訓,不要“霸道”,要真誠平等地與人家合作,要幫助人家,也是幫助你自己。

1991年3月29日,張學良委托其老部下、原東北大學校長寧恩承先生從美國給閻明光發來電傳,盼早日相晤。同年6月4日,張學良在美國與呂正操將軍會晤時,說他願意保留其特殊身份,一旦兩岸需要他做什麼,他甘心情願為祖國的和平統一而盡力;並答應將中共中央和平解決台灣問題的一國兩製方針,原原本本地告訴李登輝,為兩岸傳遞信息。

張學良與美國哥倫比亞大學著名教授唐德剛商定,合作完成《我說你寫錄》,卻受到國民黨秘書長的幹擾,不得已與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的張之丙秘密做“口述曆史”;回東北家鄉走走,還須向“總統”請假;等等,都說明他並非“閑雲野鶴”、“采菊老翁”和“普通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