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 善於理財(1)(1 / 3)

財富是一點一滴積累起來的

每個企業都是從小到大發展起來的,微軟也是如此,雖然現在大家都知道,比爾·蓋茨是世界首富,但是他的財富也不是一夜之間突然產生的,而是日積月累、一步一步、循序漸進地增長起來的。

巴比倫最富有的人阿卡德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一個人的財富不在於他錢包裏的銅板有多少;而在於他所積累的收入、源源不斷流入口袋的財富,並能常保口袋飽滿。”

比爾·蓋茨的成功不在於他現在所擁有的財富,而在於他積累財富的能力。大部分人都有追求財富的能力,隻要他們為此不斷付出各種努力,就能最終擁有財富。然而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經常可以看到有的人薪水豐厚,但是很多年下來卻所剩無幾,甚至根本沒有盈餘,這就是由於他們缺乏積累財富的觀念,沒有養成積累財富的習慣。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懂得積累財富的辦法比掌握賺錢的方法更有效。一個人能賺錢,但是他所賺的錢並不一定能構成他最終的財富。所以說當一個人的報酬足以支付他自己和家庭生活的開支,而且還有少量剩餘時就應該開始存錢,隻有這樣,日積月累,他就能積攢下一筆不小的資金。然後,有了這筆錢做保障,他就不用愁在社會上安身立命,擁有健康而幸福的生活。雖然跟那些巨大的資金比起來,這點積蓄不算什麼,隻是九牛一毛,但至少也能保證個人在經濟和精神上的相對獨立。

巴威爾說:“不要輕率地看待金錢,因為金錢最能反映出人的品格。”那些賺多少就花多少的人是無法成功的,因為他們不積累財富,久而久之極容易把自己置身於赤貧的邊緣。因此,他們會在時間和環境的奴役中,變得軟弱無力。即使一個人願意不知疲倦,整日辛勤工作,但如果不能避免大手大腳地花錢,沒有積累財富,那他也是不能避免赤貧的。而一個懂得積累財富的人即使麵對困境也能安然度過。

愛迪生是世界上最著名最受尊敬的科學家,他之所以能夠有資金投入一項接一項的發明創造,正是因為他平時注意積累金錢的結果。一個人想要成功,儲蓄是必不可少的。如果沒有儲蓄,他將無法抓住某些需要有資金投入才能獲得的機會,而且在遇到緊急情況需要現款時,將無法應付。那些養成儲蓄習慣的人,往往能更及時地抓住機會。

有個年輕人在芝加哥的一家印刷廠工作。他想自行創業,開一家小的印刷廠。於是他去見一家印刷材料供應店的經理,向他表明了自己的意願,並希望對方能夠讓他以貸款的方式買一部印刷機和一些小型印刷設備。

這位經理問他:“你自己是否有一些存款呢·”

年輕人在以前的工作中,確實也存了一筆錢。他每個星期都會從30元的工資裏拿出15元存入銀行,已經存了4年。他把這一事實告訴了經理。

經理答應了他的請求,他獲得了所需要的貸款。後來,對方又允許他以這種方式購買更好的機器設備。而如今,他的印刷廠已經是芝加哥市內規模最大、最為成功的印刷廠。

這個故事說明養成儲蓄習慣的人能夠獲得信任,而且也的確值得信任。摩根先生曾經說,他願貸款100萬給那些品德優良並且養成儲蓄習慣的人,而不願貸款1000元給那些隻知道花錢、不知儲蓄的人。所以,在生活中,花錢的習慣必須被儲蓄的習慣替代,這樣你才能獲得財政上的獨立,並贏得別人的信任。

一個被債務纏身的人,是沒有時間,也沒有心情去創造和實現理想的,反而會在時間的流失中,慢慢地開始在自己的意識裏對自己做出種種限製,使自己陷在恐懼和懷疑的圍城裏,永遠逃不出去。

西和彥曾被喻為“日本的比爾·蓋茨”。他和蓋茨在22歲那年相識,他們同齡。西和彥當時出版一份廣受歡迎的日本雜誌——《ASCⅡ》,並從事分銷軟件業務。非常有趣的是,西和彥也從一所有聲望的大學輟學,他也想做一名電腦企業家。這一點,和蓋茨極為相似。

比爾·蓋茨於1977年進軍日本市場後,西和彥便成為他的合作夥伴。此後數年,他們成為莫逆之交。西和彥為微軟在遠東的市場開拓可謂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正是因為他,日本成為微軟僅次於美國的第二大市場。

但是西和彥根本不擅長理財,成功之後他就開始了奢華的生活,甚至還以微軟的名義累積債務。一次,他在聖荷西機場呼叫蓋茨,向蓋茨借錢,償還他一時興起買進的275000美元的股票。

最終西和彥因為債務問題,和蓋茨分道揚鑣,倒在了途中,從此再也沒法到達成功的彼岸。

蓋茨說:“這家夥的生活亂成一團。他的身價是負50萬美元,而我的身價是幾百萬美元。”

一個人如果不量入為出,保持收支平衡,那麼他的生活就不會安寧。而很多時候債務都是可以避免的。隻要我們有一定的意誌力,能夠抵擋住誘惑,那麼我們就不會被債務所困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