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微軟又先後撤銷了兩個項目的開發,一個是可以把內容管理、電子商務和“EAI”多種功能集成到一個平台上的“Discovery”軟件包;另一個則是未來蘋果Macintosh版本的IE瀏覽器,這兩個項目撤銷的原因也很簡單,前者是因為公司在對用戶的需求調查時發現,用戶對於從該公司購買一個集成了多種功能的軟件包並不感興趣;後者則是因為隨著蘋果的Safari瀏覽器的出現,微軟認為用戶使用蘋果的瀏覽器可以得到更好的服務。微軟沒有必要介入與其競爭的Macintosh操作係統。
在這個高速發展的時代中,隻有把握住了市場的需求,並將你的技術革新變得方便實用,才能牢牢地占據市場,並以此為動力,不斷發展。蓋茨勇於放棄那些無利可圖的項目,意味著他可以集中更優勢的兵力在公司主打產品上進行更完善、更迅速的研究。他在軟件的開發上所表現出來的這種戰略眼光與膽識已經成為微軟良性發展的要素之一。
正賺錢的金牛·照砍!
比爾·蓋茨在不急不躁的時候更像一位哲學家和思想家,不管在任何時候他總能使自己的心平靜下來,通過思索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使自己的企業得到進一步發展。他總是在風暴來臨之前就帶領公司走出沼澤地,從來不讓公司處於孤注一擲的狀態。
麵對市場和技術方麵的挑戰,微軟總是奉行最基本的戰略,向未來進軍。它擁有出色的總裁和高級管理隊伍,以及才華過人的雇員,擁有高度有效和一致的競爭策略和組織目標,組織機構靈活,產品開發能力強、效率高。微軟人有一種敢於否定自我,不斷學習提高的精神。由於蓋茨自信他擁有第一流的人才,因此他也一直願意以公司做賭注。每一年在公司的集會上,蓋茨總是會發出同樣的信息:“我們把公司的前途賭在窗口上或我們把公司的前途賭在網絡上。”
大多數的公司都是在麵臨產業更新時猶豫不決,喪失先機,微軟從不猶疑,迎頭趕上。當大多數的產品在五到十年之間就被淘汰時,以公司做賭注並不危險,危險的反而是不敢賭而被時代淘汰。
當蓋茨以公司做賭注時,他是絕不允許失敗的,有時為了爭取在新市場拔得頭籌,他甚至會砍掉正在賺錢的金牛。舉個例子,微軟最早是以MS-DOS起家,占有80%~90%的軟件市場,是微軟最賺錢的商品。但是DOS終被窗口取代,不是由於競爭者的威脅,而是自我的更新。每一次微軟擁有一個市場,就不斷向自我挑戰,推出更新的商品。知識經濟時代的核心工作內容就是創新,創新精神應是知識型企業文化的精髓。微軟人始終作為開拓者——創造或進入一個潛在的大規模市場,然後不斷改進一種成為市場標準的好產品。微軟公司不斷進行漸進的產品革新,並不時有重大突破,在公司內部形成了一種不斷的新陳代謝的機製,使競爭對手很少有機會能對微軟構成威脅。其不斷改進新產品,定期淘汰舊產品的機製,始終使公司產品成為或不斷成為行業標準。創新是貫穿微軟經營全過程的核心精神。
從微軟領先市場中可以得到兩項啟示:一是如果企業不肯推出更新的商品取代自己的商品,別的企業就會取代你;二是麵對產業的更新,誰能領先改變,誰就能掌握先機。
以網絡為例,當蓋茨意識到未來的決戰在網絡時,在短短的9個月裏,微軟就從一個以網絡為次要策略的公司轉換到以網絡為焦點的公司。如果當時微軟沒有當機立斷,堅持在操作係統和現有的應用軟件上孤注一擲,那麼其結果很可能就會被這個時代拋到腦後。要想再次獲得霸主地位,其市場壁壘將會高出許多,甚至都會出現被市場拒之門外的情況。
因此,一個成功的軟件企業不但應當有明確的技術遠景目標和長期的技術發展規劃,而且在特定時期,特定條件下還需要有適時調整戰略的能力。企業決策者必須有足夠的勇氣和耐心,既要在企業中長期開展技術儲備和基礎研究工作,也要建立一支敢死隊,在市場發生變化時能在最短的時間內迅速做出反應,靈活解決難題。否則,很可能會遭遇滅頂之災。
這樣的擔心並不是多餘的。如今距離IBM壟斷個人電腦和文字星wordstar壟斷文字處理軟件的那段歲月並不遙遠。在微軟發展的過程中,他們兩個龐然大物曾經絕對地處於領先地位。但是由於他們在經營中隻靠一條腿走路,在危機到來之時沒有足夠的應對措施,所以在眨眼之間就輸給了比他們小得多、進取心強得多、靈活得多的競爭者。
因此,蓋茨每時每刻都在思考著微軟下一步的發展。在他的心目中,微軟可能隨時都會遭遇這樣或者那樣的挫折,他也在時時為這些可能出現的情況尋找對策。
掌控“雞蛋分籃,分散投資”的本領
聰明的蓋茨絕不會把“所有的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裏”。他雖然看好新經濟,同時也認為經濟有亮點,但是他也把口袋裏的錢投到了舊經濟的一些部門。他看到了把投資分散、延伸到舊經濟的必要性,這也是比爾·蓋茨隱秘的聚財手段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