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趕上新科技的發展腳步,比爾·蓋茨特別高薪邀集特定領域裏的頂尖專家,固定為他上知識密集的補習課。他稱之為“思考周”,每次專家們都集中在一個主題上。在他的“思考周”期間,他把全副精力都集中在吸收新知識上麵。
有次在接受《花花公子》雜誌采訪時,比爾·蓋茨說他已經不看電視了,並不是他不喜歡看,而是他覺得沒有那麼多時間。因為在單位時間內看電視所獲得的信息遠遠沒有看書收獲得多。他買書從不吝嗇,在他華盛頓湖畔的豪宅裏,比爾·蓋茨有間圖書室,裏麵共有14萬多本藏書——這些書對他非常重要,門類繁多,內容廣泛,能滿足他旺盛的求知欲。為了掌握世界經濟的變化,他經常從頭到尾讀《經濟學家》雜誌。
其實,比爾·蓋茨酷愛讀書的習慣從小就開始養成了。比爾·蓋茨說:“即使是在科技領域,學習新知識也一樣是很有趣的。例如,當我想了解我們的異步轉化模式進展如何時,就請專家來為我講解這些內容。我整整兩個星期都用來做‘思考周’,讀遍那些聰明人給我送來的東西。這樣,我就知道那些東西是怎麼結合起來的了。”
除了自己投資知識,比爾·蓋茨還把個人的學習風氣帶到了微軟,他也非常注重給微軟的員工在知識方麵進行投資。在微軟,比爾·蓋茨創造了一台永不知足的學習機器。他相信學習是“智能型組織”的標誌,而“智能型組織”就是知識持續不斷改進自身內部作業程序的組織。並且學習也是預防自滿、避免犯錯的最好方法。
為了讓微軟這群知識精英能隨時了解自己的知識結構,和獲得更新的知識,比爾·蓋茨花費了相當多的財力、時間和精力,建構起了一套敏捷的知識管理係統。這套知識管理係統的最佳代表之一是微軟人員的“知識地圖”。
比爾·蓋茨從1995年10月就開始製作這張“知識地圖”。當時,微軟的信息係統小組開展了一項“技能規劃與開發計劃”。他們把每個係統人員的工作能力和某項特定工作所需要的知識製作成地圖,用來幫助公司維持業界領導地位,同時也使員工與團隊的配合更加默契。微軟分5個步驟來做這張知識地圖:把知識能力的形態和程度建立起架構,明確某特定工作所必要的知識;同時為個別員工在特定工作中的知識能力表現評成績;在線上係統進行知識能力的搜尋;把知識模型和教育訓練計劃相結合。對員工的知識能力、全球水準能力和普遍性能力等4種知識結構形態進行評估。當管理者需要為新項目建立團隊時,他不必知道所有員工中誰符合工作條件,隻要谘詢這個係統就可以了。微軟建立“知識地圖”的行為,說明比爾·蓋茨非常重視知識,並大力支持知識的交流。
有人把微軟比作全球最大的腦力壓榨機。與其說比爾·蓋茨在壓榨員工的腦力,不如說是在盡可能地開發他們的腦力資源。
微軟的員工都是行業中的精英,可是精英也要麵對不斷變化的外界環境和快速成長的對手。在微軟,從比爾·蓋茨到每個員工,都必須不斷地學習,尤其是當微軟要進入一個新的領域的時候。
在比爾·蓋茨的眼中,除了自己的微軟事業之外,最重要的就是學習和教育了。他最早的基金會就是為了投資教育而設立的。迄今為止,比爾·蓋茨已投入超過14億美元,用來改善收入較低人群的學習條件。其中的5年中,比爾·蓋茨的基金會就已對美國1500多所中學捐款達733億美元。
比爾·蓋茨第9次來中國時,送給中國政府的一份大禮也是教育方麵的:他代表微軟和教育部啟動“攜手助學”計劃,在中國中西部地區建設100間計算機教室。根據協議,微軟計劃在5年內投入1000萬美元,用來支持中國基礎教育和師範教育,重點放在邊遠山區和農村。該項目首先從農村中小學現代遠程教育、師資培訓和技能培養等具體項目展開合作。
我們走近那些職業生涯一直都在走上坡路的人士,就能清晰地看到:這些人都有著驚人的計劃能力、良好的憂患意識和不斷學習的能力。良好的教育背景和學習能力是這個知識經濟時代成功的一個大前提。
總之,當今成功的企業家,他們的學曆高低不同,但是他們都有超強的學習能力和投資教育的意識。因為這是一個學習型組織的時代,隻有真正創建一個學習型組織的企業,才可以不斷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