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十大品牌規劃專家沈青說:“人的一生學習的周期很長。我們過去很多人,說我做一個歌手或一個名演員,這就夠了。他就可能捅不破天花板了。海泉的興趣從文化藝術轉移到財經管理,這就是不斷捅破天花板的過程。每個人都有天花板。一個人從20歲到60歲,你問他一生幹了什麼?他想了想說,我就在工作,除此之外沒有別的了。海泉從歌手、藝人到管理者,跨越是很大的。這就必須有一個很重要的興趣,伴隨著你不斷地轉型。尤其是在中國這個轉型社會裏,很多企業,就是因為這個腿沒邁好,踩到陷阱裏了。這樣的例子是很多的。特別是很多市場的陷阱,那是鋪滿鮮花的。你在上麵看的是花,你不小心踩下去,它就可能是一個陷阱。所以有很多人,很多企業就虧掉了,轉型過程中就破產了。你一定要小心謹慎,辦企業如履薄冰,每天都戰戰兢兢,這是做企業最好的心態。”“如果你領了工商執照,今天睡大覺,明天和哥們喝酒去了,很快你的企業就會被淘汰掉,這是無情的競爭法則。”
有一句人們常說的老話:失敗是成功之母。海泉把它顛倒過來說,成功是失敗之母。成功之前,沒有失敗可言。一旦成功,很容易產生自滿、自傲、懈怠,以及用自己所謂成功經驗,去整理出一個主觀的經驗,然後一味地重複自己,這樣不可能不走向失敗。我覺得海泉這話說得特別好,很有新意。
每天,海泉都用一點時間自省,提醒自己不要走到那樣一個狀態去。
談到音樂品牌的時候,海泉是很清醒的。他說:“有的不賺錢也要說自己賺錢,這樣才能有機會賺錢;有的賺了錢也不說自己賺錢,這樣才有機會賺更大的錢。如果開一家音樂公司,就要做很壞的打算,賠錢很正常,但問題是你能賠到什麼時候,你覺得你什麼時候才能賺錢,這件事情本身除了賺錢之外還有沒有更重要的意義,不然就不如開飯館更能保證賺到錢了。開音樂公司,扶植新人,必須要冒很大的風險,這個行當的產品比任何一個行業的產品風險都更大一些。”
在做音樂公司之前,海泉有過創業投資的事件,在很短期就看到了失敗,引起了他深入的思考。那是盲目樂觀的階段,以為做人成功了,自滿地覺得,我這棵樹長得這麼好,隨便掰下一枝兒,插到哪兒都能長出來。其實不是那麼回事!隻有在自己最擅長的、最有興趣的地方,追加自己的能力和能量,才有可能成功。”海泉不止一次跟我說到上述的觀點。
海泉與秦天做這個公司,都曉得對方不會去作別的事情的。海泉這個老總非常會節省。單俊問他:“難道我們是小米加步槍的年代嗎?”海泉回答:“小米都要數著用才行!”有人說,全世界有兩種人最能幹,最厲害,一是猶太人,以色列人,一是中國的企業家。中國企業家是全世界最操心的。李嘉誠幹到80歲,全球首富之一,現在每天早上仍是5點鍾起床,7點鍾準時到辦公室。世界船王包玉剛,在去世前兩天,還坐在辦公室裏辦公。猶太人玩資本運作,中國企業家都是在做實業。海泉說:說到資本運作,風險投資,在我們這個行業,不乏一些人每天思考。會看到很多事例的後續結果。在整個行業沒找到盈利模式的時候,隻談資本運作其實是空談。這個行業目前還沒有找到一個很光明的盈利模式。有人來問,你們公司不錯啊,流水怎麼樣啊?賣不賣啊?多少錢啊?海泉認為,做文化不是錢的問題。唱片行業並不景氣,從業人員平均收入不比其他行業高,甚至是低的。海泉說,為什麼說我們有責任感,因為我們給來我們公司的工作人員以夢想,不是為了找一份朝九晚五的工作這麼簡單。因有夢想才在這兒,工資低也不走,半夜兩點鍾還在開會,覺得值得。海泉這個公司,沒有其他企業管理的狀態,是類似家庭式的公司。海泉認為做文化產業應該靠思考和創意。從這點看,一個30幾歲的人並不比10幾歲的人強哪兒去。海泉希望同他們交流,從這些新鮮血液上學到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