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生出來的好歌,人人可以唱,也可以交叉式地唱。到底這首受到大家稱讚和喜愛的好歌由誰把它唱出去,這要通過民主投票的方式,最後PK下來,決定誰最適合唱這首歌,這首歌就由他或她來演唱。做歌與做牛奶、做果汁等產品不同,文化產品經營的是人心,要喜歡唱出來,還要讓大家喜歡聽。一首歌很難做出好壞的區別,市場的認同有時也有很多偶然成分。海泉說,我們要研究的是必然成分在哪裏。這樣的研究像考試一樣,讓大家慢慢找到並了解一首作品受歡迎的因素是什麼,文字、歌詞、副歌、旋律……還有編曲,包括編曲結構上的,讓參與進來的同事們慢慢地了解,一首歌怎麼才能更容易被人接受。EQ的每個人都是聽眾,都是消費者,每個創作者也是聽眾。
這種調查非常需要。但有時內部的調查也是有限的。海泉和秦天還組織了社會上的問卷調查,把選定的一些單曲不標明詞曲作者拿出去,找相對有代表性的職業及人群去調查,請他們寫出評價。由版權部總監胡雯召集所有的經營版權的合作夥伴、唱片采購經理、市場總監等,一起再做市場調查。最終選出的作品已經不是創作審美了,而是市場感覺了。
海泉的同事們評價他是平和型、快樂型的老板,他們不叫他“胡董”、“胡總”,而稱“胡老師”。在他旗下,很多年輕人都一專多能,成為複合型人才。像版權部總監胡雯、製作部總監呂雯,都特別年輕,在EQ公司裏,她們有自己一攤很繁重的工作,她們參加音樂製作,也寫歌,還唱歌。每天都感覺職業修養在加強,能力在提高。這種複合人才的打造與專業人才的搭配,對個人是鍛煉提高,同時也可以降低公司成本。所以他們公司才能在頭一年發行了15張專輯的基礎上,轉年又發行了22張專輯。這是在整個音樂行業不景氣的狀態上,做另外一種思考並實踐的結果。
在海泉看來,發唱片並不代表靠賣唱片去贏得回報。有時新版權的經營,並不僅僅是我們傳統意義上的載體。公司有戰略委員會,他們探討的不是音樂,也不是個別藝人的培養和某個員工的職業素養問題,更重要的是探討,這個行業生存環境是怎麼樣的,往前發展又會出現什麼景象,可以預見的兩三年內,我們國家的發展將會如何,其他行業,特別是與音樂相關的行業都在做什麼。還要研究受眾心理學。因為你生產的唱片,是讓更多的人聽,而不單是音樂人去聽。公司的戰略委員會,要研究整個社會的宏觀環境變化是怎麼樣的?每個普通的中國人麵臨著什麼樣的壓力?他們大體的需求是什麼?他們的快樂在哪裏?其實這就是他們需要投入創作的共鳴點。
在公司,上班最早的是保潔員和財務部門的員工,其他人大都通宵達旦地在錄音棚工作,半夜才回家,所以並不要求早上按點兒來上班。
到EQ來的年輕人大都懷抱自己的夢想。希望有更多展示自己的機會,希望展示自己的創作和演唱能力。海泉和秦天做的,就是讓潛在的人才有一個流通的出口,同時公司本身也吸納更多的人才到自己旗下。
很多選秀的歌手,是EQ公司考察和錄用的對象。有的選手接到他們公司的電話,告訴接電話的選手說:“我們公司的董事長是胡海泉……”選手一聽,胡海泉?可能嗎?胡海泉的公司還會這樣主動找他?騙子公司吧?開始都不相信胡海泉是公司的老板。一旦知道真的是胡海泉,他們往往又以為到了這個公司很快就可以出名。
海泉對由家長帶著前來報名的年輕人說:“你做好準備了沒有啊?你是想出名,還是真的喜歡做這件事情。孩子家長問:“有區別嗎?”海泉說:“這一點有很大差別。因為如果不喜歡、不熱愛,就不可能很辛苦、很執著地去學習。這個行業又恰恰沒有那麼容易,以為隨便一努力就可以成功,不是那麼回事。這是個成功率很低的行業。如果你不是想出名,是真的喜歡幹這件事情,那就來做吧。隻有靠不懈的努力,堅持下去,才有可能成功。”
任何一個新手進來,海泉或秦天都會告訴他(她),如果你不在公司錄音棚裏試唱幾百首歌,你不可能出唱片。你沒有試唱過各種各樣的歌曲,你還不了解自己,還沒有把心態調整到準備做一個職業藝人,哪怕你是很知名的選秀歌手。海泉和秦天認為,嚐試唱各種不同的歌曲才會慢慢發掘自己更適合哪一種,才能找到並清楚認識自己的音樂個性。
EQ實施新人培訓計劃。讓有誌從事這個行業的年輕人,不管他未來做什麼,都可以參與公司的工作,用他(她)的智慧跟著海泉、秦天一道去激蕩一個嶄新行業的開始吧!
用海泉的話來說:邁出第一步,就有可能走出一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