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 弗拉基米爾·普京(1 / 2)

當弗拉基米爾·普京於1999年12月31日作為俄羅斯的最高領導人出現在國際舞台上時,世界各國對他知之甚少。人們最初看到的普京是個冷峻嚴肅、沉默寡言的人。西方傳媒因其有多年在克格勃工作的經曆,又將他描述成“神秘莫測”的“冷麵殺手”。

然而,普京作為俄羅斯總統,一開始就強調,他的外交戰略為經濟服務,其目標是確保俄羅斯的國家安全和促進經濟發展,重振俄羅斯的大國地位。普京在積極同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發展關係的同時,主張建立多極化世界。他明確提出,在21世紀的頭10年裏,“俄羅斯將致力於以所有國家間真正平等的夥伴關係為基礎,促進新型國際關係的形成”。2002年,普京從國際形勢和俄羅斯的國力出發,對外交政策進行了戰略性調整,提出了對國際事務進行“有選擇地參與”的構想。

普京上台後奉行親西方政策,但在俄羅斯切身利益上從不輕易讓步。普京外交戰略的中心是,以發展同美國的關係為主導,帶動和改善俄羅斯與北約和歐盟的關係,確保俄羅斯的經濟利益和國家安全利益,逐步實現與歐洲的統一,讓俄羅斯融人世界經濟,最終使俄羅斯重新成為一個強大的國家。

普京首先將俄羅斯定位為歐洲國家,積極同歐洲國家建立“更密切的協作關係”。普京上台伊始就強調注意同歐洲國家發展關係。後來又多次重申他的這一戰略思想。2002年,普京在國情谘文中強調,歐洲是俄羅斯外交的重點,俄羅斯的一貫立場是采取具體步驟實現與歐洲一體化,與歐盟建立統一的經濟區。2002年5月28日,普京同北約19個成員國的首腦簽署了關於建立俄—北約理事會的《羅馬宣言》,宣布俄羅斯與北約成了“平等夥伴”關係。次日,普京又與歐盟領導人簽署了俄歐關係5項原則聲明。歐盟則承認俄羅斯是市場經濟國家,表示支持俄羅斯加入世界貿易組織。

普京在奉行親西方政策的同時,主張維持和發展與所有國家的關係,以增強俄羅斯的國力。普京特別重視亞洲,把它看做未來經濟競爭的重點。

強調同中國建立牢固的“戰略協作夥伴關係”是普京的重要外交戰略之一。普京一上台就高度評價了俄中關係。他說中國是俄羅斯最重要的盟友之一,兩國之間的相互信任已達到了很高的程度,兩國領導人的高層互訪和接觸對兩國各領域合作的進展起了十分重要的推動作用,兩國無論在經濟、文化領域,還是在軍事技術領域的合作“都達到了一個非常好的層次”。普京同中國領導人進行定期互訪,在朝鮮半島局勢、美國出兵伊拉克等重大國際問題上協調立場。普京“特別關注”兩國在經濟領域的合作,希望兩國在能源、高科技、太空等領域拓展合作,同時加強在文化、教育和科技等方麵的交流。他全家對漢語、中國文學和曆史的興趣都很濃厚。他的兩個女兒都在學習中國武術,其中一個女兒已經開始學漢語。

加強同印度和日本及其他亞洲國家的往來。目前,印度軍隊80%的裝備來自俄羅斯。普京還對印度加入“上海合作組織”持積極態度。通過采取這些舉措,普京將俄羅斯的利益與蘇聯過去的利益連在了一起。

普京加強了同日本的往來,2003年1月,普京同日本首相小泉純一郎簽署了“日俄行動計劃”,在此基礎上他還說:“包括兩國首腦在內,一致認為應該加速領土問題談判。兩國將竭盡全力消除過去留下來的兩國發展的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