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04年3月14日,約翰·施特勞斯出生在維也納郊區一戶平民家中。他的父親弗朗茨·施特勞斯是一家小酒館的老板,母親是家庭主婦。
小酒館裏一年到頭都有流浪藝人與食客們演奏音樂,施特勞斯非常愛聽。每當藝人們一曲完畢,他就主動捧著帽子替他們收取顧客的賞金。
弗朗茨見兒子喜好音樂,便給他買了一把小提琴。不久,施特勞斯就能跟著藝人們一道演奏了。
施特勞斯漸漸長大了,父親認為兒子不能總這樣混下去,便送他去當學徒工,裝訂書籍。然而,施特勞斯很快就逃離了這個崗位,因為他實在不喜歡那種枯燥乏味、千篇一律的工作與生活……
15歲的施特勞斯以拉提琴謀生,不久,他認識了約瑟夫·蘭納。蘭納比施特勞斯大3歲,是一位職業舞會作曲家兼演奏家。他們共同合作,創辦了一個弦樂四重奏小組。他們的事業漸漸興旺發達起來,四重奏小組經過5年的發展已成為一個很像樣的職業樂團,經常一分為二……同時在兩處舉辦大型的舞會。
施特勞斯的才華明顯地在蘭納之上,但他創作的舞曲卻要以蘭納的名義來發表。1825年……兩位樂團領導人之間終於爆發了尖銳的衝突,在一場大吵大鬧之後,他們分道揚鑣了。
施特勞斯組建起自己的樂團,從此走上完全獨立的奮鬥之路。或許是老天爺的有意安排,他的第一個兒子就在這個時候來到了人間。他在激動、興奮中給長子起了一個與自己完全相同的名字:約翰·施特勞斯。當然,他作夢也想不到,自己的“小化身”也能成為譽滿全球的舞蹈家。
與蘭納分手之後,施特勞斯的才華充分顯示出來。他的圓舞曲愈來愈受維也納人的青睞,以致有時可以左右他們的言談舉止與日常生活。一位德國作家曾這樣描繪當時的維也納:如果人們爭論得僵持不下,大師施特勞斯就用琴弓敲打他的小提琴,請大家安靜。每逢此時,吵鬧的人群就會立即停止喧嘩,在大師優美的華爾茲旋律中握手言和,翩翩起舞。
施特勞斯的羽翼豐滿了,他率領著自己的樂團雲遊四海,很快,歐洲各國都刮起了“華爾茲旋風”。
施特勞斯功成名就,他的樂團在鼎盛時期多達200餘人。他把樂手們分開,在十幾個地點同時舉辦舞會,而他本人則乘坐馬車不斷地從這裏奔向那裏,以便到處都能宣布樂隊是由大師本人“親自指揮”。
為了應付演出需要,施特勞斯必須不停地拿出新的作品,因而,他的頭腦總是處於高度的緊張狀態中。他在指揮樂隊時心裏常常會蹦出新的“靈感”,為使靈感不致溜掉,他總是隨手將它們寫在袖口或襯衣上。這個非凡的習慣後來遺傳給他的兒子,並且得到了發揚光大!
使施特勞斯費心的事情數不勝數。除作曲外,他與眾多樂手的各種矛盾,家庭內部的複雜糾葛,社交方麵的應酬、談判,經濟上的爭吵、官司等等,沒完沒了,永無休止。長期過度的緊張勞累徹底摧毀了他的身心健康。1849年9月25日,施特勞斯在維也納去世,年僅45歲……
施特勞斯一生共寫過200多首樂曲,其中圓舞曲150多首,占一半以上。盡管在今天的音樂會與舞會上已很少再聽到他的作品,但人們還是恰如其分地將他尊為“圓舞曲之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