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布科》的首演獲得了轟動性的巨大成功。觀眾群情激昂,全場起立,歡呼喝彩!尤其是劇中猶太人的合唱《飛吧,思想,乘著那金色的翅膀!》倍受歡迎。這首合唱在觀眾的強烈要求下,又唱了一遍。當晚,米蘭全城到處都出現了醒目的大標語:“威爾第萬歲!”
從《納布科》(1842年)起,歌劇家開始踏上輝煌的曆程。劇中猶太人的合唱當真長上了金色的翅膀,它飛遍整個意大利,成為廣大愛國誌士的戰鬥歌曲。
威爾第使當局惶惶不安,他們小心翼翼地仔細審查他的每一部歌劇,強迫他修改那些他們認為有可能引起觀眾反抗情緒的地方,否則不準上演。然而,威爾第的作品對他的意大利同胞來說總是具有特殊的意義。不管這部歌劇講的是什麼時間、什麼地點的事,人們都把它看作是對目前狀況的隱喻。在《阿齊拉》(Alzira)中,當羅馬使者對匈奴人的首領說“哪怕整個宇宙都屬於你,也別想碰我的意大利”時,全場觀眾進發出震耳欲聾的怒吼:“把意大利還給我們!”演出結束後,激動的觀眾湧上街頭遊行示威,市民紛紛加入行列,情緒愈來愈亢奮,幾乎演變成一場騷亂。
“威爾第萬歲!”的呼聲響徹意大利全國各個劇院,我們的歌劇大師儼然已成為意大利的象征。除了他那高尚的人格與精湛的藝術之外,說來也巧,他的名字“威爾第”(Verdi)
本身正好是意大利曆史上第一位國王“維克多·埃曼紐艾爾”名字的縮寫,人民的呼喊,道出了他們渴望自由、獨立與實現民族尊嚴的心聲。
19世紀50年代,威爾第的創作進入成熟階段。他的三大名作《弄臣》(又譯《利歌萊托》Rigoletto)、《遊吟詩人》(IlTrovatore)、《茶花女》(LaTraviata)相繼問世,繼而又陸續寫出一批很受歡迎的歌劇:《西西裏晚禱》(LesVeresSiciliennes)、《西蒙·波卡涅格爾》(SimoneBoecanegra)、《假麵舞會》(UnBalloinMaschera)、《命運的力量》(LaForzadelDestino)、《唐·卡洛斯》(DonCarlos)、《阿伊達》(Aida)。
《阿伊達》使歌劇大師的聲望登上他一生的頂峰。這部歌劇是應埃及總督之邀而寫,它描述了古埃及的一個著名曆史故事。1871年12月24日,《阿伊達》在開羅首演,大獲成功。
一個半月後,這部歌劇在作者的搖籃——米蘭斯卡拉大劇院上演,威爾第親自指揮,意大利國王蒞臨觀看。劇場內外,盛況空前。演出結束時,觀眾歡呼的聲浪經久不衰,威爾第不得不反複出場謝幕達32次之多。人們獻給他一支用象牙雕成的指揮棒,上麵鑲嵌著各種各樣的寶石,形成“阿伊達”和“威爾第”的字樣。衝動的觀眾把大師舉起來抬回家,成千上萬的人手持火把護送,樂隊在他住所的窗外高奏《阿伊達》中的進行曲……。
《阿伊達》之後,威爾第沉默了,整整16年沒再動筆。人們普通認為,大師的靈感已經消耗殆盡。的確,藝術家已馬不停蹄地連續創作了24部歌劇,而且幾乎每一部都很成功。人的精力畢竟是有限的,也該好好休息、安享天年了。
出乎意料的是,威爾第在1887年又推出一部偉大的悲劇《奧賽羅》(Otello)(取材於莎士比亞的同名劇作),這部作品被譽為300年來意大利抒情歌劇之代表。首演之後,74歲的大師宣稱:我感到我好像射出了最後一顆子彈。音樂需要年輕人的感覺、沸騰的熱血和充實的生活。
所有的人都沒想到,6年之後,威爾第以其80歲之高齡再次為人類奉獻出一部喜劇《福爾斯塔夫》(Falstaff)。人們評論說,威爾第的天才完全可以與莎士比亞相媲美!
威爾第是一位名副其實的人民藝術家。盡管他早已獲得了極高的聲譽,卻始終保持樸實無華的可貴本色。他認為自己過去一向是、現在還是、將來仍然是一個普通的意大利農民。晚年的威爾第拿出一大筆積蓄在米蘭建造了一座宏偉的“音樂家之家”……專供那些貧困的音樂家生活居住。直至今日,這座高大的建築依然完好地矗立在那裏,巍峨挺拔,風姿猶存。
1901年1月27日,威爾第在米蘭逝世。幾十萬人民群眾湧上街頭向他的遺體告別,隆重的哀悼場麵遠遠超過了皇帝的國葬。從一望無邊的送葬行列中,自發地飄起了動人心魄的歌聲——大師青年時代第一部代表作《納布科》中那段著名的合唱《飛吧,思想,乘著那金色的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