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沒演過威爾第作品的劇院就算不上是真正的劇院,沒唱過威爾第作品的歌唱家就稱不上是真正的歌唱家。”——的確是這樣,在歐洲,居塞比·威爾第的名字家喻戶曉,以他為代表的意大利歌劇在全世界享有盛譽。
1813年10月10日,威爾第出生於意大利北部一個小城鎮“布塞托”的近郊。他的父親是農民,經營了一個小客店,家境比較窮困。
童年時代的威爾第性格安靜內向,他經常幾個小時地站在教堂裏傾聽風琴的演奏。後來……他參加了布賽托市的樂隊。樂隊指揮普拉維希很快就發現他具有非凡的音樂才能,於是盡全力培養他,向他傳授各種有關的知識。威爾第進步很快,不久就可以代替普拉維希來指導樂隊的排練了。為使他的天才能得以真正的發揮,布賽托愛樂社社長巴萊齊和樂隊指揮普拉維希兩人共同為威爾第奔走活動,籌集到兩年的助學金,送他去米蘭音樂學院學習深造。
米蘭音樂學院通過對威爾第的“考試”後,竟然拒絕接收他入學。理由是,他不具備成為一名專業音樂家的素質。其實,真正的原因恐怕要歸罪於威爾第天生一副地道的鄉下農民相貌以及他那一身簡樸、貧寒的服裝衣著。
被米蘭音樂學院拒之門外,並沒有使威爾第灰心喪氣。他向斯卡拉大劇院的指揮拉威尼阿登門求教,拉威尼阿收他作了私人學生。他夜以繼日、頑強刻苦地學習,吮吸著知識的甘乳。僅1年的時光,拉威尼阿就寫信給巴萊齊說:“您的助學金學生很快將成為祖國的驕傲……”後來所發生的一切,都充分證明了指揮先生的英明預見。
一個偶然的機會使未來的歌劇大師初露鋒芒!一次,威爾第跟隨老師拉威尼阿一起去劇院觀看海頓的清唱劇《創世紀》(TheCreation)的排練。樂隊演奏員已全部到齊,可樂隊指導兼鋼琴伴奏卻因故缺席。劇院經理莫列裏非常焦急,於是,拉威尼阿推薦他的學生試一試……一個年僅20歲的小夥子來主持聲名赫赫的斯卡拉大劇院的排練,這立即引起全體演職人員的議論紛紛,場麵之熱鬧,猶如開了鍋的沸水一般!隻見威爾第不慌不忙地走到鋼琴前,一隻手彈奏主旋律,另一隻手揮舞指揮樂隊,一切都進行得準確無誤、無懈可擊。人們漸漸開始從懷疑到驚訝,從暗自讚歎到肅然起敬。
威爾第的才華不僅使莫列裏當場任命他為劇院的正式指揮,而且委托他寫一部歌劇《波尼費丘伯爵奧貝爾托》(Oberto,ContediSanBonifacio)。
年輕的音樂家榮歸故裏,他愛上了恩師巴萊齊的女兒瑪格麗塔。盡管威爾第身無分文,慧眼識真的巴萊齊卻十分愉快地促成了自己女兒與這位得意門生的婚事。當時,威爾第23歲……瑪格麗塔年僅16歲。
3年後,作曲家攜妻子與兩個幼小的孩子重返米蘭。他的處女作《奧貝爾托》(Obeno)在斯卡拉大劇院首場公演,取得了不大不小的成功。莫列裏很高興,立即向威爾第提出再寫3部歌劇的預約。
正當年輕的小鷹準備展翅高飛之際,無情的命運之神卻開始故意與他為難,一場恐怖的瘟疫在很短的時間內便相繼奪去了他兩個孩子與妻子的性命。作曲家陷入極度的悲哀,可莫列裏的稿約是有時間限製的,他不得不強忍著巨大的痛苦去寫一部滑稽喜歌劇《一日國王》
(UnGiornodiRegno)。
《一日國王》遭到了理所當然的失敗,威爾第打算放棄作曲之路,改行幹別的事。
幾個月過去了,心神不定的威爾第依然恍恍惚惚。一天晚上,他碰見了莫列裏。這位劇院經理顯然具備“伯樂”的膽識,他並不因《一日國王》的失敗而拋開一個年輕的天才。經理把一個新劇本《納布科》(Nabuceo)交給威爾第,可作曲家拒絕接受,莫列裏毫不灰心地堅持道:“它不會咬你的,拿去看看吧!”這位劇院主持人把劇本硬塞進威爾第的大衣兜兒裏,然後抓住他的肩膀,將他推上回家的道路。
威爾第氣鼓鼓地回到家裏,隨手把劇本摔在桌上,劇本攤開了,作曲家一動不動地站在桌前發愣。不知過了多長時間,威爾第呆滯的目光不由自主地落在攤開的篇頁上,驀然……一行詩句映入他的眼簾:“……飛吧,思想,乘著那金色的翅膀!”刹那間,一股熱血湧上心頭。不過,他的怨氣尚未全部消除,於是,他吹熄蠟燭,上床睡覺,盡量不去想它。然而,天才就是天才!天才的靈感已經湧現,強行抑製豈能抑止?《納布科》在他的頭腦中起勁地折騰,他終於翻身躍起,發狂般地投入了創作。
威爾第所處的時代,正是意大利曆史上最為動蕩的時期。國家四分五裂,奧地利統治者主宰一切。威爾第具有強烈的正義感,他聲明自己首先是一個意大利人,然後才是一個音樂家。《納布科》恰恰體現出這一點,這部歌劇影射了奧地利對意大利的殘暴統治,作品充滿了愛國主義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