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雷德裏克·肖邦,波蘭著名作曲家和鋼琴家。他的作品體現了愛國主義的思想感情……被波蘭人尊稱為“波蘭民族作曲家”。
肖邦1810年出生於波蘭首都華沙近郊的一個教師家庭。4歲時肖邦就開始學習彈鋼琴,6歲時拜捷克音樂家瑞夫尼為師,學習鋼琴演奏和作曲。在瑞夫尼的嚴格訓練下,肖邦進步很快,他的音樂才華引起了人們的注意,並獲得了“莫紮特第二”的美稱。
1826年,16歲的肖邦進入華沙音樂學院深造。院長埃爾斯納很欣賞肖邦在音樂方麵的天賦,決心全力培養他。埃爾斯納親自給肖邦上課,為他講授作曲和音樂理論,這使肖邦獲益匪淺。埃爾斯納還是一位具有愛國思想的知識分子,他堅決反對沙皇俄國對波蘭的侵略……他的思想深深地影響了青年肖邦,使得肖邦一生都熱愛自己的祖國,成為波蘭人民的優秀兒子。
肖邦從華沙音樂學院畢業後,在維也納舉行了音樂會,獲得了成功。為了進一步擴大影響,增廣見聞,肖邦決定出國旅行演出。臨行前,友人們送給他一隻盛滿祖國泥土的銀杯,提醒他永遠不要忘記自己是一個波蘭人。
在維也納,肖邦聽到了華沙起義並最終失敗的消息。起義之初肖邦創作了《B小調諧謔曲》,表達自己渴求戰鬥的願望。起義失敗、首都淪陷後,他又寫了《C小調練習曲》,體現了波蘭人民熱愛自由、頑強不屈的精神,被稱為《革命練習曲》。
1831年,肖邦來到巴黎,以鋼琴家、作曲家的身份活躍於樂壇,直至去世。在巴黎,肖邦結識了法國作家雨果、巴爾紮克、大仲馬,德國詩人海涅,匈牙利音樂家李斯特等文藝界的著名人物。與他們交往,豐富了肖邦的創作思想,他們也都非常崇敬、喜愛肖邦的音樂。
身在異鄉,肖邦不忘自己是波蘭人。他日夜思念自己的祖國和在祖國的親人,同時異常痛恨侵略波蘭的沙皇俄國。當時波蘭在沙俄統治之下,所有居民均屬俄國國籍。他在維也納時便不辦理俄國護照的延期手續,後來也一直沒有辦過。肖邦寧願當一名沒有國籍的波蘭流亡者,也不願與俄國有一點關係。
1837年,沙皇委派駐法大使去找肖邦,企圖用“俄皇首席音樂家”的稱號收買他。肖邦斷然拒絕,表明他的心始終是忠於自己的祖國的。
肖邦經曆過幾次戀愛,但都沒有成功。後來他結識了法國著名女作家喬治·桑,開始了交往。喬治·桑比肖邦大六歲,起初肖邦對她的印象並不好,甚至還有些嫌惡。但是經過一段時間的接觸之後,肖邦消除了對她的偏見,相互萌生了愛慕之情,終於結成了情侶。
和喬治·桑共同生活的十年是肖邦一生中創造力最旺盛的時期,也是他的藝術達到高峰的時期。後來,肖邦病倒了。那段時期,喬治·桑對他體貼入微,照顧得無微不至。她的這種愛深深地激發了肖邦的創作欲望,使他創作了許多傑出的作品。
肖邦和喬治·桑分手後,憑借頑強的意誌,支撐著病體堅持創作、演出。思鄉的情緒一直折磨著他,特別是祖國正麵臨著異族的統治,這種心理加劇了他的病情。1848年,當聽到波蘭爆發了革命後,他興奮異常,感到祖國又有了希望,這種情緒上的過度波動造成了病情的進一步惡化。1849年10月17日,肖邦因肺結核在巴黎逝世。
在巴黎,人們為肖邦舉行了盛大而隆重的葬禮,許多著名藝術家、作家都來為他送葬。
在下葬時,人們將他從波蘭帶來的、近20年來一直放在身邊的銀杯中的泥土撒在了他的棺木上。肖邦的心髒被裝在匣子裏,運回他朝思暮想的祖國。他的這種深沉的愛國主義思想,令人肅然起敬。
肖邦一生創作了大量作品,其中以鋼琴曲為多。他的作品以鮮明的民族特色和獨特的個性,融入了強烈的愛國之情,他也因此被譽為愛國的“鋼琴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