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弗朗索瓦·米勒(1 / 1)

1814年10月4日,弗朗索瓦·米勒出生在法國諾曼底海岸不遠的格魯西村莊裏。

當他12歲的時候,父親實踐了自己的諾言,把米勒送到離村不遠的格拉委利城的一個牧師那裏學拉丁文。四五個月後,正逢歲暮,米勒跑了回來,他不願拿父親血汗換來的錢去啃那些拉丁字母!他開始自修,並一個人悄悄地學畫。他畫祖母,畫村莊,畫田野。凡是他見到的,構成他生活那部分的,他都有把它們畫下來的願望。沒有老師,沒有人教,一隻炭筆,按照一個農村孩子純樸的心思任意塗抹著。17歲,他終於畫出了一幅大畫《牧羊人在看守他的羊群》。第二年,他又畫了《駝背的人》。這兩幅畫,震驚了父母,震驚了全村。尤其那幅《駝背的人》,人世的辛酸,歲月的風雨,心靈的呼喊,全都刻在了他那被摧殘的身體上。在他爸爸的支持下,米勒啟程去啟爾堡學畫畫。

啟爾堡的畫師穆君爾看到米勒的那兩幅畫後,感到很滿意,收留了他。後又學畫於古典主義畫家郎洛瓦。

1837年,經郎洛瓦推薦,米勒獲啟爾堡市政府600法郎的獎學金去首都巴黎深造。從此,米勒開始一步一步接近繪畫藝術的頂峰。

1842年,米勒的兩幅作品——《運牛奶的女人》和《乘馬演習》終於在沙龍展出了。畫家狄亞茲和特羅容看後深為讚賞。1848年,在雄壯的《馬賽曲》聲中,米勒的新作《篩穀的人》問世了。

《篩穀的人》描繪的是一個中年農民勞動的場麵,他雙手吃力地端著一個巨大的簸箕在篩穀,身體彎成了弓形。他太疲勞了,不得不用右腿抵住簸箕的底部。他兩眼看著簸箕中一年的收獲,臉上卻是一片愁容,身旁還有幾袋沒篩的穀子……

1850年,米勒創作出了到巴比鬆村後的第一件作品《播種者》。畫麵上那個體魄健壯的農民,跨著堅定有力的步伐,行進在剛剛翻過的田野上。他左手毫不費力地抱著一袋種籽,右手熟練地撒出一把把穀種。晨曦中,他那毫無表現欲的漠然的麵孔告訴人們,農民就是這樣終年累月地勞動著,把希望撒向土地。“這是一曲勞動者的讚歌,一首勞動的詩篇。”

1857年,他43歲的時候,創作出了他的巔峰之作——

《拾穗者》。秋天的陽光下,三個農婦正彎腰拾揀田裏遺落的麥穗。兩個人麵朝地麵,左手在麥杆中挑揀,右手拿著幾根拾得的麥穗。另一個人剛剛直起腰來,似乎想稍稍休息一下,眼睛卻在麥地裏不舍地搜尋著。

米勒的三個拾穗者就像三個貧窮的女神,她們在用自己的沉默鼓動著人們對生活的抗爭。

1859年,他的又一幅傑作《晚鍾》問世了。這幅畫和他1863年創作的《扶鋤的人》引起了他一生中遇到的最狂熱的喝彩和最猛烈的攻擊。

米勒以他的樸實和崇高登上了藝術的巔峰,而被人們稱之為“鄉下佬中的但丁”,“土包子中的米開朗基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