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序(1 / 1)

李音

無論構成個人的還是民族的東西,都是他們的才能和性格。沒有人知道這兩種力量究竟從何而來,但是環境對於這兩者的存在絕非無關緊要。即使是最有才華的天才也需要一種他從中汲取養料的氣氛,即使是最能幹的人物也需要一個他可以對之產生作用的磁場。

艾貢·福星代爾

一直以來,國際鋼琴界中馳名的中國鋼琴家甚至東方人都屬鳳毛麟角,屈指可數的隻有我國老一輩的鋼琴家傅聰、李名強,日本的內田光子,越南的鄧泰新等大師級人物,這的確是一種令人遺憾的狀況,都說音樂本無國界,但是在國際樂壇似乎有著“國界”之分,但這種狀況在20世紀被終結了。

新世紀的開始,預示著新曆史的誕生。21世紀之初,世界琴壇就被一個來自中國的毛頭小夥子征服了。2000年,來自中國深圳的18歲青年李雲迪獲得了第14屆肖邦國際鋼琴大賽金獎,打破了首獎連續空缺兩屆達15年的沉寂,不僅成為開賽有史以來最年輕的冠軍,也是獲此殊榮的第一位中國鋼琴家。國際樂壇評論界稱:這是震驚世界琴壇的一大壯舉。

2001年,李雲迪選擇留學德國漢諾威戲劇音樂學院繼續深造,師從極具聲望的以色列鋼琴教育家阿裏·瓦迪;同年,成為第一位簽約DG唱片公司的中國鋼琴家。至今,他已先後灌錄了五張音樂大碟,被歐洲媒體譽為“改寫DG公司曆史的史無前例的青年”。2007年5月,在舉世聞名的柏林愛樂大廳與指揮大師小澤征爾聯袂柏林愛樂樂團,合作演出了被譽為“史上最難鋼琴協奏曲”的普羅柯菲耶夫第二鋼琴協奏曲,演出獲得空前的轟動,並被現場錄製為最新專輯的曲目,成為首位與柏林愛樂樂團合作現場錄製唱片的中國鋼琴家。

2002年,李雲迪與美國紐約哥倫比亞經紀公司簽訂合作合約後,成為首位由公司總裁維福親自擔任全球經紀人的鋼琴家,旋即成為世界各大音樂廳、音樂節爭相邀請的演奏嘉賓。演出足跡遍及倫敦、柏林、紐約、多倫多、東京、漢城(首爾)等歐美亞各大城市;同時,他不斷在維也納金色大廳、柏林愛樂大廳、紐約卡內基音樂廳、紐約林肯藝術中心等世界著名音樂廳舉辦音樂會;與他合作過的交響樂團包括柏林愛樂樂團、維也納愛樂樂團、費城交響樂團、日本NHK交響樂團等國際一流樂團,與他合作過的指揮有小澤征爾、普萊特涅夫、雅諾夫斯基、詹姆斯·列文等音樂大師。

作為活躍在國際音樂舞台的鋼琴演奏家,無論是唱片還是現場音樂會演奏,國際媒體都給予李雲迪最高肯定,他被評論認為:“天賦驚人”(《紐約時報》)及“才華橫溢”(《洛杉磯時報》)、“真正才子的演奏”(《波士頓先驅報》)、“天生擁有優越的音樂天賦,無需刻意而為,就讓觀眾陶醉於其音樂中”(《華盛頓郵報》)。

如今,24歲的李雲迪已被西方媒體譽為繼波利尼、阿格裏奇、齊默爾曼等鋼琴大師之後的“浪漫派鋼琴大師的接班人”,成為當今世界主流鋼琴演奏家中為數不多、最受推崇的東方鋼琴家之一。

對於未來的發展,這位永不滿足現狀的鋼琴家說:“一個偉大的藝術家,對事物的洞察力、對目標追尋的能力絕對重要,所以除了繼續演出,我還會向世界各地的音樂家、指揮家學習,不斷地充實自己,不斷地吸收和成長。至於目標,我想我真正的價值是彈得有多好,即藝術的含金量。一個人的傳奇終會結束,我隻希望經過一代兩代的淘汰之後,我的音樂仍有人聽。”音樂比其他藝術更具自由性和伸縮性,一個沒有真知灼見的人是無法創作和體現音樂語彙的,更不要說去傳遞其中的神韻與魅力。而詮釋一位傑出的鋼琴家似乎也麵臨著同樣的考驗,甚至稱得上是件冒險的事,因為這種詮釋未必能夠達至一個完整的定論,這涉及一顆年輕而激情的藝術心靈:作為向音樂更高境界攀升的鋼琴家,李雲迪未來的發展仍令人期待。其實正如他本人所描述的那樣:“我現在處於一種非常火花、非常激情、非常豐富的狀態,對我來說這種綜合性的結合,產生了一種化學效應。”

“化學效應”——這對音樂本身來說也是一個妙喻。也許我應該像解析化學反應式那樣來剖析李雲迪用靈魂與心詮釋的音樂,為讀者展示一位藝術家與摯愛的藝術所產生的化學效應。

李雲迪,這位活躍在世界舞台的鋼琴演奏家,受到過長達十多分鍾的熱烈掌聲;而我一個筆耕不輟的文人躲在書房裏,必須用我們的母語對他和他的音樂加以真實的記錄。這對我來說是一個學習的過程,也真誠希望每一位讀者都能從本書或者其中某個片斷找到合胃口的“發現”。我想,這是人們打開這本書的用意,同時也是我最大的榮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