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幸運戒指帶來幸運(2 / 3)

此屆大賽獲資格參賽的選手隻有47人,分別來自22個國家和地區,其中大多數都就讀於歐美高等音樂學府,包括柴可夫斯基音樂學院、美國朱莉亞音樂學院、薩爾茨莫紮特音樂學院、巴黎國立音樂學院、東京音樂學院,以及培養了兩屆李斯特比賽冠軍的意大利伊莫拉音樂學院。

大賽於3月14日開始,為時13天,在弗特伯格音樂中心大廳舉辦,許多樂迷蜂擁至此,使這裏成為萬眾矚目之地。

李雲迪第一次參加如此重大的國際比賽,同時也是所有參賽者中年齡最小的。但自初賽起,他的表現就贏得了聽眾和評委的喜愛和好評。一位荷蘭婦女甚至在後台走廊拽住他,激動地說:“你彈得美極了,你的音樂打動了我的心,你是最棒的。”

比賽進入半決賽時僅有九人入圍,半決賽後將有六人被淘汰,剩下三人進入最後的決賽一決雌雄。大賽進行至此,競爭顯得尤為殘酷。

“半決賽後,氣氛就顯得有些緊張了,但老師要求我心態上仍然要放開,因此對我沒有很大影響。”李雲迪回憶說,“隻是在飲食上出了點小問題。大賽剛開始的時候,選手會被分配到當地的誌願者家裏住,我和但老師住在郊區,房東是一位上了年紀的老人,行動不方便,我們也不好意思占用人家的廚房,覺得住在別人家裏已經很麻煩了,再張口有這樣那樣的要求很不禮貌。所以我們每天就隻吃麵包和餅幹,那幾天總覺得餓,有時候餓得手腳發軟。”

“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比賽結束?”

“哦,進入決賽我們就搬到市區住了,臨走之前我和但老師跑到超市買了雲吞煮給房東吃,作為告別和答謝,那天吃得最好。比賽結束後,老人又請我到他家多住幾天,心想這下又要挨餓,趕忙婉拒。”鋼琴家臉上泛起戲謔的笑容。

半決賽在3月24日舉行,這一輪每位選手將彈奏一個小時的曲目。當晚李雲迪不負眾望,第一首曲子彈完,台下便爆發出熱烈的掌聲,這在整個比賽中前所未有,因為按照約定俗成的規定,選手們在未彈完全部曲目時觀眾通常是不鼓掌的,李雲迪的演奏卻帶動人們打破了這一不成文的禁忌。

接下來的曲子是《塔蘭泰拉舞曲》,自然清新、富有高度想象力的彈奏,使他無可爭議地進入了決賽。

演奏剛結束,意大利評委、著名鋼琴家安德魯·伯納塔(AndrewBernertower)不顧忌諱,激動地跑到後台擁抱了李雲迪:“大棒了,你太棒了!”

尤特勒音樂學院鋼琴係主任握住但昭義的手說:“李的觸鍵相當漂亮,音色醇美自然,這是藝術,你的學生是個音樂天才,祝賀你。”

在休息廳裏,李雲迪成為焦點,人們圍著他,請他簽名、合影,並送上祝福:“祝你在決賽獲勝。”

3月27日,李斯特國際鋼琴比賽的決賽開始了,人們從四麵八方湧入弗特伯格音樂廳,下午音樂廳門口就已經擠滿了觀眾。當地一位樂迷興奮地說:“李是中國的音樂天才,以前我從不聽決賽,但今天我是專門來聽他演奏的。”

現場觀看決賽的還有荷蘭女王的妹妹瑪格麗特公主及丈夫,中國駐荷蘭大使華黎明夫婦率領的大使館官員們前來助威,意大利、日本等各國大使館官員也作為嘉賓應邀出席。

決賽要求每位選手演奏40分鍾,曲目包括一首獨奏曲、一首協奏曲。

李雲迪選擇的獨奏曲是根據莫紮特歌劇《唐璜》改編的鋼琴曲《唐璜的回憶》,也是李斯特的成名之作,被稱為“世界上最難的鋼琴曲”。長約兩個半小時的歌劇被改編成為簡短的鋼琴曲,並且沒有刪除歌劇中的一個音符,堪稱是李斯特眾多改編樂曲中的精粹。然而,這個曲子對於李雲迪來說卻相當陌生,《唐璜》當時在國內極少有人彈,根本沒有樂譜存留。收到比賽通知後,但昭義給組委會寫信要求盡快郵寄樂譜,待收到樂譜已經臨近出國比賽的時間,師徒倆隻能在有限的時間內加緊演練。

比賽中,李雲迪將這首曲目彈奏得極具氣勢,音色變化豐富,音樂表現力感人,隻是在最後他碰錯了一個音,雖然這並未影響對整個作品的詮釋,但這小小的失誤使他與唾手可得的冠軍失之交臂。在協奏曲演奏之前,他的情緒一直深受影響,這時但昭義寫了一張紙條給他:要相信自己,要有堅定信心,發揮優勢,展示才能,要爭取最後的勝利。

老師的安慰與鼓舞使李雲迪重新建立了信心,他邁著自信的步伐走上舞台,開始決賽中的最後一次演奏——與荷蘭國家廣播交響樂團合作李斯特《第一鋼琴協奏曲》。

著名鋼琴大師布倫德爾(AlfredBrendel)曾經形容“一位優秀的李斯特作品的演奏家,可以清晰表達‘生動’與‘誇張’之間的細微差別,可以分辨多愁善感者的各種情緒”,李雲迪對該曲的詮釋證明了他是優秀的。

隨著鋼琴氣勢磅礴的八度急奏和主題旋律的反複重現,音樂發展到壯麗的高潮,輝煌絢麗的旋律從手指間奔瀉而出,以一種奪人的氣勢將觀眾裹挾於音響的洪流之中……當他用手臂以一個鏗鏘有力的揮舞結束演奏時,全場即刻爆發雷鳴般的掌聲,觀眾被他精湛的演奏,被他的勇氣和信心征服了。

瑪格麗特公主對華黎明大使說:“他的音樂非常優美,非常感人。”

當地媒體對李雲迪演奏的李斯特《第一鋼琴協奏曲》給予的評價是:別具一格的風格,完美而謙遜的演繹。雖然年僅17歲,卻具有與他年紀相較驚人的成熟性。

深夜12點,大賽評委會主席、荷蘭鋼琴巨匠哈特蘇克(TonHartsuiker)先生公布了比賽結果,李雲迪雖然僅獲得了第三名,但他同時贏得了大賽的“公眾獎”。這個獎項的設立使場外更多觀眾直接參與大賽,在網上對選手加以評判與投票,得票最多者獲獎。這個獎提升了李雲迪的人氣,也是所有聽眾對他音樂表達的肯定與答謝。

當時,從中國著名鋼琴家劉詩昆1956年參加布達佩斯國際音樂節獲得李斯特鋼琴比賽第三名算起,李雲迪是新中國成立近50年來,中國鋼琴選手在以李斯特冠名的國際賽事中獲獎的第三人。

但昭義教授對學生的表現這樣評論:“雲迪在技術、音樂方麵都比較平衡,在風格把握、個性發揮方麵,他不是那種獨出心裁的人。他的優勢肯定是在情感表達方麵,雖然他很適合演奏浪漫派的作品,但他的發展是很全麵的,他也學習莫紮特、貝多芬、勃拉姆斯的作品,也彈奏現代派作品。”

一位荷蘭演出經紀人對李雲迪說:“你是真正的藝術家,將來一定會成為世界有名的鋼琴家,另外兩位獲獎者隻適合做教師。”

巴西評委科恩(Cohen)感歎:“在我的心目中,你遠遠超過了第一名。”他不無感慨地說:“中國經曆了很多苦難,影響了文化藝術的發展,音樂教育仍有這麼高的水平,很了不起。”

當他得知李雲迪的老師但昭義竟然從未在歐美學習過時,他震驚了,不能相信土生土長的中國人竟能對西方文化藝術有如此精深的理解和把握。他由衷地稱讚但昭義:“你是一位了不起的老師,你走了正確的軌道,你培養的學生走的都是正確的路。”

比賽結束後,很多熱心人爭著為李雲迪介紹老師,希望幫助他在歐洲繼續深造。波蘭的評委雅辛斯基對他說:“你哪裏也不用去,你已經有了最好的老師,跟著但先生學就足夠了。希望以後能在世界舞台上看到你出色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