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荷蘭演出經紀人對他說:“你是真正的藝術家,將來一定會成為世界有名的鋼琴家,另外兩位獲獎者隻適合做老師。”
巴西評委科恩感歎:“在我的心目中,你遠遠超過了第一名。”他不無感慨地說:“中國經曆了很多苦難,影響了文化藝術的發展,音樂教育仍有這麼高的水平,很了不起。”
“從他15歲起,我就不太管他了,”張小魯說,“這是必然的,但我沒有想到這個階段來得這麼快,他真的長大了,路要靠他自己走了。”
但昭義:雲迪的優勢肯定是在情感表達方麵,雖然他很適合演奏浪漫派的作品,但他的發展是很全麵的……
尤特勒音樂學院鋼琴係主任握住但昭義的手說:“李的觸鍵相當漂亮,音色醇美自然,這是藝術,你的學生是個音樂天才,祝賀你。”
一
從15歲開始,李雲迪的生命狀態發生了變化,很簡單,他長大了。思想和性格的成熟,使他迫切想要掌控自己,這意味著他的母親必須放手了。
在李雲迪11年漫長的學琴過程中,母親是老師、是同學,也是陪練,在血緣關係外,更有共同的精神目標,這讓母子間有一種近乎零距離的親密,但仍會有摩擦,甚至年齡的增長會使這種摩擦加劇。事實上每個人都有過這種體會,所敬仰和崇拜的長輩,突然在我們長大的那一刻不再那麼無所不能了。這其實很自然,但作為張小魯來說要撒手並不容易,我們可以想象張小魯內心的焦灼,一種刻骨的無奈,一種深深的失落,多年來兒子和音樂已成為她精神和生活的全部實質,一種堅固的習慣,外人根本無法將她從兒子身邊推離。然而最終,做母親的妥協了,這很需要一些勇氣。當初,母親為了兒子將音樂納入自己的生命,同樣為了兒子,她選擇了抽離。
“從他15歲起,我就不太管他了,”張小魯這樣對我說,“當然,生活上還是我在為他料理,隻是他的音樂、他的思想、他整個人已經完全不受我的影響,這是必然的,但我沒有想到這個階段來得這麼快,他真的長大了,路要靠他自己走了。”
從1997年到2000年,李雲迪進入了比賽最密集、最活躍的階段,他頻頻出現在國內外重大鋼琴比賽上,包括第一屆(香港)中國作品鋼琴比賽、美國南密蘇裏國際鋼琴比賽。1999年,他連續參加了三場比賽,分別是:荷蘭李斯特國際鋼琴比賽,美國吉娜·巴考爾國際鋼琴比賽,以及北京第二屆中國國際鋼琴比賽。
在參加這些比賽前,1997年10月,李雲迪作為獨奏演員與深圳交響樂團應德國、捷克文化部邀請進行了訪問演出。這為他接下來的成功拉開了序幕,而2000年的肖邦國際大賽則是最炫目的壓軸好戲。
深圳交響樂團創辦於1982年,在深圳市政府的培植下,成為中國優秀的職業交響樂團之一,這也是李雲迪第一次與大型交響樂團合作演出。此次演出為期14天,輾轉德國紐倫堡、奧格斯堡、柏林和捷克布拉格等六個城市,先後在世界著名的斯美塔那音樂廳、斐哈慕尼音樂廳等地演出。其中在柏林的演出堪稱最精彩,德意誌聯邦國務秘書長等官員及各國使節均到場觀看,李雲迪與樂團合作的中國音樂作品經典——《黃河協奏曲》博得了觀眾最熱烈的掌聲。
《黃河》於1969年問世,是由殷承宗、儲望華、劉莊等鋼琴家、作曲家,根據人民音樂家冼星海創作的《黃河大合唱》改編創作的鋼琴協奏曲。這是一部波瀾壯闊的中國大型現代鋼琴作品,已經成為中國音樂的代表。該曲雖然大量運用了歐洲經典鋼琴協奏曲的表現手法,但結構則采用了典型中國傳統的起、承、轉、合的組曲形式,使該作品既有西洋音樂風格,又有中國音樂特色。
和原作所表達的內容一樣,它以抗日戰爭為背景,以黃河象征著中華民族,表達了無產階級革命英雄主義和中華民族不屈不撓、勇於鬥爭的精神,要求演奏者必須具有燦爛飽滿的感情能量。李雲迪對聲音有著完美的控製力,在激情大氣的演奏中又不乏浪漫細膩的情感內涵,而他的樂感非一般人所及,這種樂感並非單純地追求樂感,他所顯現的天賦才華宛若自然的力量,好似某種原初的經驗,在與樂隊的交相輝映中,將代表中國人精神的最強音激發出來,振聾發聵,蕩氣回腸。
德國古典音樂是其民族傳統中最具代表性的主流文化,對德國人來說,德國古典音樂有一種伴隨他們成長的內心的反應,仿佛遺傳的東西。初出茅廬的李雲迪在柏林征服德國觀眾的演出無疑是其音樂才華的最佳明證。當地評論稱“這位15歲的青年,是繼霍洛維茲後與基辛並列的最具天才的鋼琴家”。
1997年12月,香港鋼琴協會主辦了第一屆(香港)中國作品鋼琴比賽。李雲迪由深圳藝校選派參加了這場香港回歸之際,具有特殊意義的比賽。大賽分為《黃河協奏曲》組、青年組、少年組、兒童組等不同類別。李雲迪似乎借著柏林成功的餘暉,以絕對的優勢奪得了最高組《黃河協奏曲》組的第一名。
美國密蘇裏州西南部的城市喬普林(Joplin)是個名不見經傳的小城,南密蘇裏國際鋼琴比賽便在這裏舉辦,每逢此時南密蘇裏州立大學便成為全世界鋼琴家和青少年演奏者雲集之地,也為這個寂寞小城增添了節日色彩。
南密蘇裏國際鋼琴比賽屬於中型國際青少年鋼琴比賽,每兩年舉辦一次,評委分別來自美國、俄羅斯、以色列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參賽選手則不乏來自美國科蒂斯、朱莉亞等頂級音樂學院的學生,可謂強手如林。1998年,李雲迪參加了第七屆美國南密蘇裏國際鋼琴比賽。
為了杜絕偏見和舞弊,大賽規定每一屆評委的身份和背景在大賽開始前都必須保密,並要求當屆評委的學生不得參賽。同時,選手的身份與背景也對評委保密,直到大賽獎項最後揭曉,所有這些都保證了比賽的公正與公平。
4月,李雲迪在但老師的陪同下來到美國參賽。為了準備這次國際大賽,但昭義收集了大量的經典曲目演奏版本,並仔細研究音樂文獻,啟發李雲迪實現個性化的音樂表現。在比賽中,他也專心聆聽每一位選手的演奏,找出對方的可取之處,並且認真做筆記,為教學汲取經驗和靈感。
從初賽起,李雲迪的表現就受到了評委與當地媒體的關注,成為奪獎大熱門。在初賽、複賽、半決賽和決賽中,他分別彈奏了巴赫、舒伯特、李斯特、普羅科菲耶夫、海頓、貝多芬等大師的經典鋼琴音樂作品,以及由中國民族器樂曲《彩雲追月》改編的同名鋼琴曲。
李雲迪的演繹充分展示了他對各類音樂風格的駕馭,尤其一曲《彩雲追月》,他通過鋼琴這件西洋樂器,將這首和聲純樸、織體華美的民樂所蘊含的中國人豐富的情感意境完整傳達出來,受到所有聽眾音樂審美的認同。
雖然,李雲迪最終奪得南密蘇裏國際鋼琴比賽第三名,但他卻給資深的專家評委們留下深刻的印象,所有人都深信在國際鋼琴大賽上,仍會看到這個優雅羞澀的年輕人。
二
在由作曲家命名的所有鋼琴比賽中,荷蘭的李斯特國際鋼琴大賽是享有國際聲望的頂級賽事之一,隻有波蘭的肖邦鋼琴大賽可與之相較伯仲。大賽第一屆舉辦於李斯特逝世100周年之際,即1986年,此後每三年舉辦一屆,其嚴格甄選的李斯特曲目使它躋身國際最高水平大賽行列,以往大賽的獲獎者如今均是具有相當水準的鋼琴演奏家。
1999年3月,李雲迪參加了第五屆荷蘭李斯特國際鋼琴大賽,大賽在荷蘭第四大城市——尤特勒市舉行,這裏曾是李斯特生活過的地方。
由11位資深音樂家、鋼琴家組成的此屆大賽評審團極具分量,分別來自荷蘭、德國、意大利、波蘭、俄羅斯、美國、巴西等國家,包括培養出齊默爾曼的波蘭鋼琴家雅辛斯基(也是李雲迪奪魁的肖邦鋼琴大賽評委主席),榮獲首屆李斯特比賽冠軍的荷蘭鋼琴家霍克,以及曾多次在國際鋼琴大賽上獲勝的意大利鋼琴家伯納塔等權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