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祖強:能夠很好地演奏肖邦的音樂,顯示了李雲迪在鋼琴技術上已具有相當高的造詣,他的成功對中國鋼琴界,對中國的影響是巨大的。
一個人第一次聽古典音樂,如果沒有產生特別強烈的感動,那麼他會學著欣賞,因為沒人會放棄這麼美妙的享受。但假如他第一次聽便被某種旋律打動,那麼音樂就會融入到他的靈魂裏,音樂就是這麼有力的東西。顯而易見,對於第一次走進音樂廳就能欣賞到李雲迪演奏的人來說無疑是幸運的,他的音樂為現場許多觀眾的聆聽經驗注入了難以磨滅的印象。
李雲迪:“肖邦大賽為我打開了一扇門,我還要努力學習,提高自己的知識儲備和文化藝術修養,永遠以‘起點’的態度向前走。”
瓦薩裏:“像李雲迪這樣的鋼琴天才,十五六歲時就已經發展成熟,因此盡管他才18歲,但對音樂的詮釋已經具有完整的見解。”
一
評委會主席於大賽第二天在波蘭《共和國報》發表了一篇文章,文章中稱:我對此次比賽的進行過程非常滿意。這首先因為我們評出過去兩屆比賽以來無人能夠獲得的大獎。值得慶幸的是,終於出現了一位鋼琴家,他毫無爭議地博得了最高獎賞,他就是非常年輕的來自中國的李雲迪。從第一輪起,他就排在第一的位置上,更重要的是,他能感悟肖邦的音樂,在他對肖邦音樂的解釋中,不存在任何不協調的東西,聲音優美,富有想象力和感召力,閃耀著技術的光輝。
西班牙索非婭王後為獲獎選手舉辦了盛大的慶功酒會,波蘭總統瓦希涅夫婦及各國的文化參讚也加入了慶祝行列。不同膚色、不同國籍的人們被崇高的音樂吸引至此,這一刻,世界才顯示出和諧動人的表情,人們來向偉大精致的肖邦致敬,向年輕的中國鋼琴家致敬,向醇美崇高的音樂致敬。
古典音樂是人類最偉大的精神遺產之一,雖然它起源於西方,卻跨越了不同的文化、宗教、種族,使人們獲得了一種特殊的生命體驗,產生出一種“親近感”,這是意識形態和其他門類藝術所無法做到的。李雲迪以中華民族五千年文化底蘊的沉積為肖邦音樂注入新鮮血液,透過鋼琴酣暢淋漓的傾訴引發人們的共鳴,同時也證明音樂可以豐富一個人對不同文化的歸屬感。
之後四天裏,李雲迪和進入決賽的選手舉辦了兩場獲獎音樂會,所到之處他都是絕對的焦點,人們爭相請這位鋼琴新貴簽名合影。而麵對國外媒體的采訪,李雲迪從容麵對,佳句迭現。
有位波蘭記者問:“你怎樣能把肖邦的作品表現得這樣好?你怎麼比我們波蘭的選手都更理解肖邦?”
李雲迪回答:“中國的人口很多,有的人能理解肖邦,有的人不能理解肖邦,波蘭人也不是每個人都能理解肖邦,而我就是能理解肖邦的中國人。彈奏肖邦的作品要非常優雅、非常柔和,因為他寫作品時非常具有戲劇性,非常具有凝聚力和悲劇性,但他的悲劇性又和柴可夫斯基或拉赫瑪尼諾夫的悲劇性完全不同,因為他是羅曼蒂克時期的作曲家,演奏時就必須要具有浪漫的氣質。”
當問及他欣賞哪位大師演奏的“肖邦”時,李雲迪說:“我比較欣賞意大利的波利尼、波蘭的齊默爾曼,但是每個人都有他的風格,我不想成為誰的複製品,我隻是根據我自己對音樂的了解來演奏。”
“這次比賽給你感受最深的是什麼?”
“是波蘭觀眾的熱情,這使我一輪比一輪發揮得好,他們給我很大的信心。”
對於未來的發展他表示:“音樂之路是一生的事,我將帶著自信和毅力麵對樂迷和時間的考驗。”
英俊的麵孔,時尚的外表,藝術家浪漫的氣質,超卓的音樂才華,讓李雲迪成為一顆耀眼明星。
中國外交部表示:李雲迪獲獎的消息在許多崇尚音樂的國家和城市引起轟動,包括日本、波蘭、德國等國政府都向中國大使館表示祝賀。
回國前夕,李雲迪獲邀來到中國駐波蘭大使館,大使與所有的使館人員為他舉辦了慶功宴,這個過程被錄像機完整記錄下來。但昭義首先對使館人員的熱情款待表示了誠摯的感謝,李雲迪則顯得很害羞,他微笑著向所有人道謝,致辭也簡短而局促。當使館人員邀請他當場獻上一曲時,他才變得活躍和興奮起來。鏡頭中的李雲迪看上去有些憔悴,十來天不間歇的練琴和比賽打亂了正常的休息、飲食,比賽期間他的體重還不到60公斤。
“當時是非常瘦。”李雲迪回憶說,“原因是在參賽期間壓力特別大,在波蘭也沒有什麼可吃的,而且大賽委員會給我安排練琴的時間剛好都在吃飯的時候,所以比賽時不能按時吃飯,比賽後太累又不想吃了,感覺在波蘭好像沒吃過東西一樣。”
10月24日,李雲迪凱旋回國,在首都機場,他受到了英雄般盛大的歡迎,當晚的《新聞聯播》對此作了播報。25日,文化部部長孫家正,中國音協名譽主席、著名音樂家吳祖強分別接見了李雲迪和但昭義,代表國家文化部向肖邦大賽的成功者給予了祝賀與表彰。
孫家正說:“李雲迪此次獲獎與他十幾年的不懈努力分不開,更與他的恩師但昭義教授的精心培育有直接關係。”
吳祖強說:“這是中國文化藝術界的大事。能夠很好地演奏肖邦的音樂,顯示了李雲迪在鋼琴技術上已具有相當高的造詣,他的成功對中國鋼琴界,對中國的影響是巨大的。這次獲獎標誌著中國完全可以用自己的力量培養出世界一流的鋼琴人才,也顯示出這些年我國音樂教育的發展和藝術水平上的進步。”
李祖德校長接受采訪時說:“肖邦有鋼琴詩人之稱,他的樂曲是高度詩化的,而且天然地帶有憂鬱的搖曳感,詮釋起來難度極高,不要說李雲迪這樣才18歲的孩子,就是許多藝術家終其一生也坦言抵達不了肖邦的藝術核心。但昭義教授以自己深刻的藝術理解和誨人不倦的無私奉獻,給予了李雲迪無盡的藝術養分,讓他盡可能早地抵達了肖邦鋼琴語言醇美的核心。”
對於一夜成名,李雲迪表現出少有的冷靜:“肖邦大賽為我打開了一扇門,我這麼年輕就獲這樣的大獎,一不小心就會陷進去。我還要努力學習,提高自己的知識儲備和文化藝術修養,永遠以‘起點’的態度向前走。”
那時候他並沒有過多地意識到自己已成為明星,麵對眾多熱情的樂迷和媒體記者,他感覺既新鮮又興奮:所說的每一句話都成為第二天報紙的新聞,隨意的一個小舉動,都因充滿個性而被人相傳。18歲的李雲迪喜歡這種感覺,誰又不是呢?
對於李雲迪的成功,最欣慰的無疑是他的母親,兒子以最輝煌的方式回報了母子兩人所付出的一切。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張小魯激動地說:“雲迪能取得這麼好的成績我們也沒想到,他決賽是在10月20號淩晨,我和他爸爸在家裏等結果,一晚上沒合眼。早上7點,但老師終於打來了電話,他的聲音都是顫抖的,就一句話‘雲迪獲冠軍了’,我當時整個人都蒙了,半天才回過神,我和他爸爸都哭了。”
時隔多年,張小魯仍舊難捺激動的心情,她對我說:“雲迪獲獎是他個人努力的結果,這離不開深圳市政府、學校領導和老師的支持和關心,否則就不會有他的今天。”
2000年10月26日,李雲迪返回深圳,更加熱烈的歡迎儀式等待著他。深圳市政府在黃田機場貴賓室舉行了隆重的歡迎儀式。深圳市政府的幾位領導親自前往迎接,香港及內地數十家媒體逾百名記者也到場采訪,而深圳藝校近百名師生的守候令現場氣氛尤為熱烈。
當李雲迪和老師但昭義出現時,全場掌聲和歡呼聲頓時響徹整個候機廳。
但昭義接受采訪時謙遜地說:“李雲迪的成功是綜合因素造成的,他非常有天賦,同時也很勤奮努力,靠他音樂中的情感奪得了大獎。我還是那句話,一塊石頭怎麼孵也出不來小雞,但也不是所有的雞蛋都能孵出小雞。當然他的成功與家長的付出、管理分不開,深圳市文化局和學校也給予了特殊的政策,為他準備和參加比賽提供了良好條件。”
李雲迪說:“這次比賽取得的成績絕不是我一個人的功勞,首先要感謝市委、市政府的關心和各級領導的支持,更要感謝學校領導、我的老師但昭義教授和我的父母,他們在我成長道路上傾注了所有心血,這種感激之情需要我用終生不懈的努力、進取來回報。這次成績對我來說,僅僅是一把打開今後漫長藝術之路的金鑰匙,我的道路還很長,這隻是一個新的起點,我還需要繼續努力,不斷學習和提高鋼琴演奏水準,努力成為真正一流的鋼琴藝術家。”
的確,“繼續學習”是非常明確的事情,李雲迪打電話給鋼琴大師齊默爾曼想要拜師學藝,他曾在1975年第九屆肖邦國際鋼琴大賽中奪得金獎,並且囊括了瑪祖卡和波蘭舞曲特別獎。在電話裏,齊默爾曼對他說:“我覺得已經沒有東西可以教給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