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如此,大多數演奏家總在不斷挖掘新的獨特的方式來正確完美地詮釋一部作品。這需要一個縝密的思考過程,不僅僅在挖掘技巧的表達上,因為問題在於忠實原作、表達作曲家的原意雖然是前提,但是怎樣關注過去,是單純地回到過去,還是把過去帶回到現在,如果隻是複製就沒有意義了,這就需要創造力的觀照,這是一個複雜的過程,恕我直言,這種能力需要天賦。所以,好的演奏家隻像自己而不像其他任何人,這也是演奏藝術妙趣所在。
在所有的國際鋼琴比賽中,肖邦大賽是公認的最具權威性的鋼琴比賽,有音樂界的“奧林匹克”及鋼琴界的“諾貝爾”之稱。
評委會主席雅辛斯基:他長得太像肖邦了,更重要的是,他把肖邦的曲子詮釋得如此完美,你簡直找不到任何瑕疵!
李雲迪獲得參賽機會是“天時”,深圳市政府和深圳藝校的支持是“地利”,而校長、老師和家長的關心,以及他個人的努力則是“人和”。
一
“鋼琴詩人”肖邦,是音樂文化史中最偉大的旋律作家之一。
弗列德裏克·肖邦,1810年2月2日生於波蘭華沙近郊的熱拉左瓦·沃拉,從小就顯示出特殊的音樂才華,7歲師從讚夫納並發表了第一首作品《波蘭舞曲》,8歲首次舉行公開演奏會,12歲跟隨埃爾斯納學習和聲與對位,不滿20歲已成為華沙公認的鋼琴家和作曲家。其編號第一的作品是15歲創作的《c小調回旋曲》,19歲便創作了《第二鋼琴協奏曲》。1830年,肖邦永遠地離開故鄉前往巴黎,直至1849年10月17日逝世,終年39歲,根據遺願他的心髒被運回祖國,存放於華沙的教堂中。
肖邦的鋼琴音樂深刻挖掘了浪漫主義的表現語言,寬廣如歌的旋律、色彩豐富的和聲襯托出他不朽的樂思,具有深邃的精神境界和熾熱的愛國情感,對受壓迫的祖國的熱愛是他藝術生命始終不渝的基本思想內容。
肖邦的創作采用了非常廣泛的體裁形式:奏鳴曲、協奏曲、諧謔曲、夜曲、練習曲、瑪祖卡舞曲等。如此集中創作鋼琴音樂的作曲家,在曆史上隻有肖邦一人。而他的一切作品都是精品,這源於他是一個唯美主義者,追求盡善盡美的境界,不允許任何一點粗糙和空洞部分的存在。
肖邦具有豐富的浪漫主義熱情,但在創作上摒棄了浪漫主義狂激和奔放的一麵,將進步浪漫主義與現實主義思潮相聯係,他表現的是進步的愛國主義和浪漫主義,而現實主義世界觀決定了他對古典傳統的承繼。他善於使創作構思與它的體現水乳交融,達到充分合乎邏輯的統一,阿薩菲耶夫稱“肖邦的創作思想和奮鬥目標是古典主義的嚴整優雅與‘革命後時期’青年激情、複雜的感情結合”。同時,肖邦的音樂與波蘭民間創作始終保持著緊密聯係,這種聯係並非在作品中偶爾引用民間曲調,而是借鑒了波蘭民間音樂真摯熱情、柔和如歌的旋律風格以及聲樂性與器樂性結合的特點並賦予新的意義,在他的樂曲中,歌曲性的旋律在變奏時常帶有器樂的色彩。
在音樂結構上,肖邦運用了大量的拿波裏六和弦、增六和弦、屬七和弦、減七和弦以及九和弦等,從和弦功能上得到了進一步加強,同時還對織體、裝飾音、旋律、和聲等進行了革新,挖掘了鋼琴樂器的表現潛能;在鋼琴音樂創作中,他把旋律氣息拉大了,線條格外柔美平滑,體現了鋼琴性;對於觸鍵技術,他把音色變化修飾得格外細膩,踏板運用也同樣高超,對弱音區的聲音探索有了突破;在器樂中采用敘事曲體裁,更將前奏曲、諧謔曲發展成獨立鋼琴曲,使練習曲的技術性與藝術性完美結合。
無論鋼琴音樂體裁的開拓,鋼琴音樂和聲語彙的創造,還是紛繁複雜的鋼琴技巧發展,肖邦都是最天才的鋼琴作曲家,是最偉大的演奏藝術大師,使19世紀成為音樂發展史上鋼琴音樂的黃金時代。他也是至今被鋼琴家演繹得最多、聆聽最廣泛的一位作曲家,某種程度上,“肖邦”幾乎成了鋼琴音樂的代名詞。
以演奏肖邦聞名並列入偉大鋼琴演奏家行列者,包括科爾托、列文涅、拉赫瑪尼諾夫、魯賓斯坦、弗朗索瓦、裏帕蒂、布萊羅夫斯基、阿格裏奇、波利尼、齊默爾曼等。而上述名單中的半數,都與一項鋼琴賽事——肖邦國際鋼琴比賽有直接關係。
二
論及音樂比賽的曆史,最早可追溯到古希臘皮托競技會,但音樂比賽的盛行卻是從20世紀開始的,現在世界上有超過100種的國際性音樂比賽,其中又以鋼琴比賽居多。
在所有的國際鋼琴比賽中,肖邦大賽是被公認的曆史最悠久、級別最高、評審最嚴格、最具權威性的鋼琴比賽,有音樂界的“奧林匹克”及鋼琴界的“諾貝爾”之稱。
肖邦大賽創建於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的1927年,在波蘭偉大的鋼琴家、作曲家JerzyZurawlew的倡導下,由華沙音樂協會資助創辦。大賽每五年在波蘭首都華沙舉行一次,至今已舉辦了15屆,在其79年曆史中不斷發展變化,形成自己獨特的傳統,享有崇高的聲譽。
第一屆肖邦國際鋼琴比賽在1927年舉行,地點是華沙愛樂大廳。比賽最初幾屆安排在2月,自1970年起改為10月份舉行。1942年因為第二次世界大戰而停賽,1949年恢複舉辦了第四屆肖邦國際鋼琴大賽,也成為肖邦逝世100周年的一大盛事。
肖邦國際鋼琴比賽的舉辦的確得到了令人矚目的成果,此項賽事的獲獎者大多成為世界級鋼琴大師。從大賽早期以前蘇聯和波蘭鋼琴家技巧和音樂的對抗,到二戰後莫裏基歐·波利尼(MaurizioPollini,1942—)、弗拉基米爾·阿什肯納齊(VladimirAshkenazy,1937—)、瑪爾塔·阿格裏奇(MarthaArgerich)與克裏斯蒂安·齊默爾曼(KrystianZimerman)等,一係列當今鋼琴大家的橫空出世,使肖邦大賽成為國際鋼琴家的搖籃,因而也備受專業人士關注以及世界各國的優秀樂團、著名演出商和劇院的青睞,最重要的是獲得大賽金獎,還標誌著一個國家青年鋼琴家的真正水平。
肖邦大賽在鋼琴世界的權威地位毋庸置疑,而前輩鋼琴家大師與尚未成名的青年鋼琴家之間的交往,也為大賽增添了不少傳奇色彩,種種軼事至今仍在樂迷中廣為流傳。
阿圖爾·魯賓斯坦(ArturRubinstein,1887—1983),是1960年肖邦比賽的評委主席,他在評論18歲的第一名獲得者意大利鋼琴家波利尼時說:“論及技巧,我真不知道我們這些評委中有誰能彈得比他好。”魯賓斯坦被視為肖邦的化身,波利尼當時不過是一位尚未出道的鋼琴學生而已。
1955年,米開蘭傑裏(Michelangeli)因為阿什肯納齊未能獲得第一名而退出評委會。
1980年,阿格裏奇因南斯拉夫鋼琴家伊沃·波格雷裏奇(IvoPogoreloch)未能入圍決賽辭去評委職務。
阿什肯納齊在幾年後獲柴可夫斯基鋼琴大賽第一名,波格雷裏奇更是因阿格裏奇的打抱不平一夜成名,人們認為他彈奏的是“21世紀的肖邦”,後來他成為聯合國文化親善大使。
20世紀初葉,肖邦鋼琴專家帕德列夫斯基被選為波蘭第一位總統。
1955年,我國著名鋼琴家傅聰獲得第五屆肖邦大賽第三名,同時獲得《瑪祖卡》演奏最優獎,首開亞洲人獲獎紀錄,並因此揚名國際樂壇;而鋼琴家李名強則於1960年獲得大賽第四名。這也是20世紀我國在鋼琴國際大賽上取得的最好成績。之後近40年,中國選手均無緣入圍決賽。
1970年,日本鋼琴家內田光子獲得第八屆肖邦大賽第二名,被日本視為國寶,其音像製品至今仍大量行銷。從這一屆賽事開始,日本人對大賽尤為重視,經常參與大賽的讚助與評審活動。
1980年,第十屆大賽首獎得主是越南的鄧泰新(DangThaiSon),卻因阿格裏奇退出評審團而被波格雷裏奇搶去風頭,可謂時運不濟。這屆也首次有台灣參賽者榜上有名,陳宏寬得到榮譽獎。
由於肖邦國際鋼琴比賽評審標準嚴格,極其重視藝術的內涵素質,因此,自1985年第十一屆前蘇聯的布寧獲得首獎後,1990年和1995年兩屆曆時15年金獎均為空缺,因為在這兩屆比賽中,評委們認為沒有人夠資格獲得冠軍。
2000年,第14屆肖邦國際鋼琴比賽即將拉開帷幕,在這個世紀之交的日子,人們期待著21世紀的“肖邦”誕生。
三
1999年整整一年接二連三的重大比賽讓李雲迪和但昭義的精力達到了極限,結束了第二屆中國國際鋼琴比賽後,兩人都打算趁春節好好放鬆和休息,李雲迪還計劃回重慶和爺爺奶奶團聚。
2000年1月24日,但昭義突然接到文化部的電話通知,李雲迪由國家文化部選派,赴波蘭華沙參加第14屆肖邦國際鋼琴比賽!這個本該令人振奮的消息卻讓身心俱疲的師徒倆遲疑了。
“我記得很清楚,”但昭義的夫人高紅霞女士對我說,“有一天雲迪到我家來吃飯,當我提起肖邦大賽的時候,爺倆一臉的不高興。他們實在太累了,而且又遇到這麼頂級的比賽,壓力肯定很大,最關鍵的是雲迪並未學習和積累足夠數量的肖邦的作品。”
“就是說他們接到比賽任務的時候其實並不想參加?”
“不,那是1999年底,還沒有接到文化部電話的時候。當時他們一是太累,一是有很大的顧慮。你知道,那時雲迪馬上就上高三了,按照但老師的想法,他已經參加過不少比賽了,下階段應以擴大學習麵掌握更多鋼琴文獻作品為主,畢業後送他到國外留學,畫上一個圓滿的句號。但是我堅持勸他們參加,我認為對雲迪和但老師來講這是個千載難逢的機會,李雲迪的上升勢頭以及他和但老師合作的默契都是有利條件,錯過這一屆就沒有這種可能了。我當時說,即使拿不了獎,這次參賽經曆對他們兩人都有極其重要的價值。所以我極力慫恿他們去參加,緊接著就接到了文化部的通知。”
“李雲迪從未深層學習過肖邦的音樂作品就去參加比賽,似乎有些冒險。”
“每次參賽都像上戰場,不都有冒險的成分?再說接到比賽通知是2000年1月,比賽在10月舉行,還有8個月的時間來準備,我看好雲迪。”
如今,我和李雲迪坐下來回顧當年的輝煌時,他頗有些“好漢不提當年勇”的感覺,也許外界對此事的反複報道讓他有些厭倦了。對他來說,肖邦大賽的回憶永遠都是美好深刻的,但是它已經成為他個人的曆史,無須過多追憶,他的心態隻在當下,因此我們就此話題的交流並非細節的,他更願意回顧自己當時的心態,以及現在他對音樂的不同感受。
“其實參賽不在計劃內,直到春節前才確定參加。”李雲迪說,“當時肖邦的音樂對我來說的確非常陌生,之前在學習過程中隻是按著教材彈奏過極少的練習曲,事實上直到參加肖邦大賽我才開始正式接觸肖邦。”
“這聽起來不可思議,你準備比賽隻用了8個月,據我所知,參加肖邦大賽的選手大都練習肖邦許多年了。”
“我想對音樂的直覺不會受年齡、時間以及熟悉程度的限製。而且這同時也減輕了我的壓力,我的意思是讓我在音樂上的表現沒有絲毫顧慮和懼怕,徹底放開了,隻全身心地投入到對音樂的學習和研究中去,而不去想參賽會拿什麼名次,自始至終我所想的就是把這次比賽當作一次鍛煉的機會,就這麼簡單。所以,從這件事情上我也感覺無論做任何事必須專注事情本身,不能過多考慮結果,不能太留戀目的,尤其帶有功利性的目的。當我真正鑽到肖邦的音樂裏,才發現他多麼有魅力,我那時在學習上正處於如饑似渴的狀態,對肖邦作品的直覺感受也非常強烈,肖邦對我來說具有無限的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