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換句話說,你將自己完全投入到肖邦的音樂,而不是肖邦比賽裏。”
“對。我和但老師用了一個星期準備參賽資格的選拔錄像帶,準備的曲目都是大賽組委會要求的作品範圍,當時那些曲目全部都沒彈過。因為一點不了解他的音樂,對他的風格很難把握,所以剛開始彈奏感到很不適應。”
“在不了解肖邦音樂的情況下,你怎樣選擇參賽曲目呢?”
“憑直覺。當然,這中間也克服了很多困難。主要是聽一些不同名家的不同版本錄音,聽音樂的調性,聽曲式的結構、旋律等等,然後哪個有感覺就選哪個。但老師對選曲很慎重,他認為這在戰略上很重要,他主要是通過音樂的技巧、音樂的表現以及對比性方麵,然後結合我的特點和長處予以選擇。”
“那些大師遺留下來的演奏錄音會不會左右你個人對肖邦的理解?”
“應該說會有所啟發。其實剛開始總會去模仿或者照搬大師的演奏,很自然,也是很正常的事情,但是到了一定階段後就必須擺脫這種做法,否則哪怕演奏得再好,也不過是一個空心的雞蛋,除了殼什麼也沒有,這是最致命的。好的演奏家決不會去模仿,藝術所強調的就是創造力和個性。另外,音樂演奏藝術首先要尊重作曲家所表達的原意,在此基礎上加以個人的理解和發揮,這同時也受到藝術風格範疇的限製,比如肖邦、李斯特就是浪漫派,不能以其他風格來彈奏,再有就是忠實樂譜的各種符號和標注。”
“在這些被前人演奏無數次的經典中挖掘新的東西,對演奏家的創造力可是一種考驗。”
“盡管如此,大多數演奏家總在不斷挖掘新的獨特的方式來正確完美地詮釋一部作品。這需要一個縝密的思考過程,不僅僅在挖掘技巧的表達上,因為問題在於忠實原作、表達作曲家的原意雖然是前提,但是怎樣關注過去,是單純地回到過去,還是把過去帶回到現在,如果隻是複製就沒有意義了,這就需要創造力的觀照,這是一個複雜的過程,恕我直言,這種能力需要天賦。所以,好的演奏家隻像自己而不像其他任何人,這也是演奏藝術妙趣所在。”
“你當初在研究肖邦的過程中,怎樣挖掘自己的創造力?”
“這是一個相當細致的過程。1999年參加李斯特比賽我彈奏了大量李斯特的作品,是我了解李斯特音樂的一個重大轉折,同樣肖邦大賽讓我專一地研究和學習了肖邦的音樂。當時,我閱讀了一些肖邦的傳記,通過了解他的個人背景和時代背景來了解他的創作風格,具體到某個樂曲,還要了解這個作品是送給什麼人的,他當時的創作狀態,因為作曲家在創作中融入了感受的瞬間,是對情緒的喜怒哀樂的描述,也受當時環境和心境的影響,總之是作曲家一種綜合的感受。當然,最重要的還是通過大量地彈奏來實踐用什麼音色、什麼感情色彩可以表達作曲家的感受,唯有如此才能找到並拿捏作曲家特有的聲音。而在不斷地彈奏中又會獲得新的思考和認識,就再實踐到彈奏中去,這是一個反複的過程,因此彈奏一部偉大的作品總會得到取之不盡的樂趣,這也是偉大作品的獨特之處。而且,在彈奏一位作曲家重要的、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時,如果隻是單一地演練這一部作品是不夠的,還需要彈奏他的其他作品,來幫助和加深對這部作品的認識和理解。所以對我來說,學一個新作品,全麵滲透性的鑽研極為重要,哪怕這個過程進行得相當緩慢,但是最後成功的機會也會很大。我寧可學一個作品慢一些,但是隻要投入去學,就要抓住作品的精髓。”
“這個過程需要充足的時間,可當年你參賽時似乎沒有留出那麼多的餘地。”
“我在比賽中盡了自己最大的努力,隻要彈出最好的水平就對結果無愧。當時獲獎也是我意料之外的,我不認為我當時的肖邦彈得最好,但以一個參賽者的標準,我的肖邦已經彈到大家公認的地步。由於大家對肖邦的理解不同,演奏起來會有不同的方式,我自己認為要有一個浪漫的基調,結構上要古典,表現上不能過於理性,要用心靈去歌唱。”
“據說,阿格裏奇當年參賽時的彈奏非常另類,她的肖邦有很強的自發性,從來沒有人用她的方式彈奏,幾乎突破了傳統意義上的肖邦音樂,有人甚至說她彈奏的《船歌》聽了會讓人暈船,這和你參賽時詮釋的肖邦顯然不同,你怎樣看?”
“我覺得不能說是另類,應該說是新穎,因為演奏家的個性必然會滲透到作品中去,而且肖邦音樂最大的特點,就好像他自己說的那樣‘讓他們去猜吧’,意思就是以自己的方式去理解他的音樂。無論誰的詮釋都需要得到大眾的認可,並且是當下的那群聽眾,演奏家自己不能作評論,隻能按照自己所理解、所追求的目標彈奏。即便這種詮釋得到當時的認可,但隨著時代的變遷,也許有些會被後人接受,有些則不被接受,這是無法預測的,最終的流傳需要時間、需要大眾來考證。就像有些世界名畫,在畫家所處的時代可能不被接受,可是在現代人的審美裏卻成為最經典的。”
“的確,對繪畫來說大部分是如此。”
“音樂也是這樣,時間、大眾審美的變化決定了藝術品的壽命,當然每個藝術家都不會放棄追求藝術的經典。所以比賽之後我繼續花時間來研究肖邦的音樂,這時候的演繹就非常有個性了,因為我找到了自己的風格。我喜歡有充分自由的時間來斟酌、細磨我的音樂,這也是為什麼我現在演奏曲目較少的原因,我這樣做並不需要別人的理解,因為我隻能做我目前所認為最好的,並且也相信自己所認定的,我隻能照顧當下的演奏。”
“你不怕讓你的觀眾等得太久,不怕被他們忘掉?”
“我的阿裏老師曾告訴我,要耐得住寂寞,要不怕被觀眾忘掉。當然,這樣可能不太適合現在的商業市場,因為大家都希望你不斷有新的作品呈現,我並不是不可以彈奏其他作品,我隻是不能容忍我拿出來的音樂不夠完美。我認為做音樂、做藝術應當學會挑剔,雖然藝術沒有終極的完美,但我要求我呈現給大眾的都是我所認為的精品,是我用心炮製的音樂,這是對音樂的尊重,對我自己的尊重,也是對觀眾的尊重。藝術決不是機械流程製造的產品,也不是可以隨時用模具來複製的粗糙物,藝術是陳年精釀的老酒,需要滲透,需要精磨,需要沉澱,需要純度,這樣的音樂才能稱之為比較完美的藝術品,也才能激發我足夠的滿足感。”
“但同時你也要經得住外界對你這種做法的不理解。”
“我相信最終‘音樂’會解釋這一切!”
正是抱著對音樂如此虔誠的信念,憑借細致的研究和大量的彈奏,以及天賦的作用力,李雲迪用短短8個月的時間,逐步建立起自己對肖邦音樂的理解與詮釋方式。
2000年3月,李雲迪收到肖邦大賽評委會的通知,他獲得到波蘭參賽的資格。此刻,深圳藝校給予了李雲迪最大的支持。
“首先對雲迪的課程,我們的原則是特事特辦,”李祖德校長說,“對英語、語文等課程一定要保證,其他課能壓縮就壓縮,盡量為他創造比較寬鬆的空間,讓他有一個比較理想的參賽心態。其次,分別在6月和8月派雲迪參加國外的大師班,包括在美國克萊本鋼琴大師班學習一個月,德國漢諾威阿格裏奇鋼琴大師班學習兩周,以及在他後來的老師阿裏·瓦迪舉辦的大師班學習。說實話,我們也沒有想到雲迪能拿第一名,當時所想的就是要為他創造最好的成績作衝刺和準備。”
中國人對於一個人的成功講求“天時、地利、人和”,李雲迪獲得參加肖邦大賽的機會乃是“天時”,深圳市政府以及深圳藝校的大力支持讓他占了“地利”優勢,而校長、老師和家長的關心,以及他個人的努力則是“人和”,也是他成功的關鍵。
7月,李雲迪回到成都,在四川音樂學院將全部參賽曲目以“肖邦作品專場音樂會”的形式作為大賽前的熱身。當時,觀看音樂會的觀眾除了近千名川音師生,還有許多慕名而來的鋼琴發燒友。音樂會一直掌聲不斷,他先後演奏了《c小調小夜曲作品48之一》、《第四敘事曲》、《搖籃曲》、《圓舞曲》、《瑪祖卡舞曲》、《第三奏鳴曲》等肖邦名曲,在座者無不為其精湛演繹傾倒。
這場音樂會的圓滿成功預示了繼之而來的輝煌。
四
2000年10月,第14屆肖邦國際鋼琴大賽在肖邦的故鄉揭開了神秘的麵紗,華沙成為世界的焦點。全世界最挑剔的鋼琴樂迷、最嚴苛的評委、最權威的媒體采訪團紛紛齊集這裏,華沙迎來了五年一度的盛大節日。
本屆大賽於10月4日至19日在華沙舉行。比賽通過錄音帶申請參賽的有256人,經過預審獲得參賽資格的有98名,分別來自意大利、法國、德國、白俄羅斯、美國、阿根廷、中國(包括香港、台灣)、日本等23個國家。參賽選手最多的是日本(19人),其次為波蘭(12人)、中國大陸(11人)、俄羅斯(8人),所有參賽者均有獲獎背景,李雲迪又是其中年齡最小的一位。
大賽評委會由來自波蘭、阿根廷、美國、奧地利、巴西、法國、俄羅斯、捷克、德國、意大利、以色列、日本等12個國家的24名資深音樂家組成,評委會主席由卡托維茨高等音樂學院鋼琴係主任雅辛斯基擔任。比賽地點是氣派不凡的波蘭國家音樂大廳,而早在半年前,半決賽和決賽的票已告罄。
參賽選手會按照字母排列順序演奏,最開始的字母由隨機抽簽決定。比賽采取淘汰製,共分三輪和最後的決賽,每一輪曲目在音樂體裁上都有具體的規定,第一輪包括夜曲、練習曲,敘事曲、幻想曲,第二輪包括大波蘭舞曲、諧謔曲、前奏曲、華爾茲、即興曲,第三輪為奏鳴曲和瑪祖卡舞曲,決賽曲目是在肖邦兩部協奏曲中任選一部。
10月3日,在大賽開始前一天,李雲迪在但昭義的陪同下到達華沙,這也是他第一次踏上波蘭國土。
10月5日早上10點,萬眾矚目的肖邦國際鋼琴大賽終於吹響了第一聲號角。
第一輪初賽時間是五天,每位選手有大約25分鍾的演奏。抽簽後李雲迪排在最後一天出場,這個抽簽並不理想,因為最後出場的選手通常要承受更大壓力。
10月7日是李雲迪的生日,但昭義帶著他到肯德基吃了一頓“炸雞宴”以示慶祝,用可樂代酒預祝學生在大賽中取得好成績,隻是當時誰也沒敢奢望冠軍寶座。
10月9日,李雲迪終於在肖邦大賽中亮相了,他最先彈奏的是《b小調半音階練習曲》。
肖邦的練習曲雖然曲子都不長,但具有突出的“技術性”,同時充滿了他豐富的創作思想和鮮明的藝術形象。那精巧的複曲調音響和緊密的結構、完整的風格及形式都對後代音樂家,如德彪西、拉赫瑪尼諾夫、史克裏亞賓產生了極大影響。
李雲迪從一開始演奏就顯得引人注目。他對每一個音符都給予充分的重視,就像傳達神諭一般不敢有一絲一毫的疏漏,演奏猶如水銀瀉地,讓每一個音都提煉出詩化的色彩。他被認為是初賽表現最出色的選手,當他從後台出來時,聚集在出口的觀眾以熱烈的掌聲向這個中國男孩表示祝賀。
當地評論稱:李雲迪從一開始就以《a小調練習曲》的彈奏贏得了人們尊重,主要是他的發聲富有彈性,並且演繹得優美圓潤,使人們不得對他關注。
大賽評委——1970年華沙肖邦鋼琴比賽第三名獲得者彼得·帕勒茲尼(PiotrPaleczny)說:“我覺得這個男孩不是為了比賽而比賽,他是真正用心在彈奏,用自己對音樂的理解彈奏,所以彈得從容有致,不慌不忙,這是他最成功之處。”
評委會主席雅辛斯基說:“從第一輪起我們就感覺到本屆比賽有第一名了。”
經過第一輪比賽,98位選手隻剩下了38人。中國參賽團有7人(包括台灣選手)進入第二輪比賽,當地報紙稱中國軍團是最大的贏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