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告別偶像時代(2 / 3)

2003年5月,最美的城市迎來最美的季節,“布拉格之春”迎來了年輕的李雲迪。應第58屆“布拉格之春”國際音樂節組委會的邀請,李雲迪將舉辦鋼琴獨奏音樂會。

在布拉格期間,他遊走了大街小巷:“布拉格太美了,不愧為世界上最美麗的城市,這裏風景宜人,我覺得自己從內到外都‘refresh’了,情緒也煥然一新。演出前我都會了解當地的情況,也希望能夠留出一點時間親近自然,哪怕是短短兩三個小時的融入,雖然表麵上看我沒有在準備演出,事實上我卻因此獲得更多的靈感,我想這次演出一定會很成功。”

捷克伏爾塔瓦河畔古老的魯道爾夫宮素有“藝術家之宮”的美譽,也是捷克愛樂樂團所在地。在這幢新文藝複興式的建築物內有一個華麗的音樂廳,捷克作曲家德沃夏克在此親自主持了捷克愛樂樂團的首場演出,此廳也因他得名。

德沃夏克廳是捷克乃至世界音樂家向往的藝術聖殿之一,也是音樂節的主會場之一。李雲迪獨奏音樂會於5月31日在這裏舉行,他也因此成為音樂節曆史上第一位舉辦鋼琴獨奏會的中國鋼琴家。他表示,能參加享譽世界的“布拉格之春”音樂節,能在德沃夏克廳舉辦個人專場演奏會深感榮幸,最大的願望就是把最好水平奉獻給布拉格觀眾,使他們進一步了解中國人對歐洲音樂文化的理解和感受。

音樂會當晚,應中國駐捷克大使唐國強夫婦之邀,捷克共和國總理夫人什皮德洛娃、副總理裏赫茨基夫婦、眾院副主席菲利普夫婦和捷克政府部門領導人、文化藝術界、經貿界、新聞媒體界知名人士,華人、華僑代表和20餘國駐捷克的使節等近200位客人,作為貴賓出席了獨奏會。

李雲迪從容優雅地出現在觀眾麵前時,莊嚴肅穆的音樂廳掌聲雷動,當他落座在鋼琴前,全場霎時悄無聲息,隻見他靜坐片刻,隨即全身心地投入到演奏中。

隨著指尖靈巧嫻熟地飛舞,音樂廳回蕩著肖邦著名的諧謔曲旋律,完美流暢的樂音仿若使人回到肖邦時代。下半場,他又將李斯特《b小調鋼琴奏鳴曲》呈現給觀眾,這“惡獸”在他指下被馴服了,在場的聽眾被征服了。

在聽眾一遍又一遍掌聲的邀請下,李雲迪安可了李斯特的《鍾》、《弄臣》及中國特色的《向陽花》,將場內的氣氛再次推向了高潮。

當所有演奏結束,聽眾全部站起來長時間鼓掌,李雲迪揮灑著汗水,一遍又一遍向觀眾致意。他的演奏就是有這樣的感染力,據說這是一種暗示才能,是表演者與聽眾溝通時產生的藝術暗示才能,是藝術家從舞台射向大廳的精神流質,是心靈感應獨特的表現力。

捷克聽眾說:“李雲迪的演奏技巧讓人驚訝,他充滿個性的準確的演繹,精彩悅耳!”

“布拉格之春”音樂節總監別洛爾顯得特別激動:“我每年都會欣賞很多音樂會,但這次是最好的,李雲迪無愧於當今世界最有才華的年輕鋼琴家。從演奏類型上看,他更接近李斯特,充滿激情。令大家無比驚訝的是,他能完美地掌握如此高難度的演奏技巧。”

音樂節策劃馬茲內爾這樣說:“中國人對西方音樂作品的詮釋能達到如此高的境界簡直令人難以置信,它體現了當今中國音樂的高水平和未來的發展方向。李雲迪的演藝生涯剛剛開始,我相信到他40歲的時候,完全有可能成為世界頂尖級的鋼琴大師,至少可躋身世界前五名。”

接下來的6月5日,李雲迪應邀在著名的美國卡內基音樂廳(Carnegie Hall),參加了慶祝斯坦威鋼琴誕生150周年特別紀念音樂會。音樂會由查爾斯·歐斯古德主持,美國鋼琴家凡·克萊本(Van Cliburn,1934—)擔任演奏嘉賓。克萊本1958年因參加莫斯科柴可夫斯基國際比賽獲一等獎而成名,是冷戰期間第一個在蘇聯獲得成就的美國人,因而成為美國的寵兒,回國時像英雄凱旋受到夾道歡迎。克萊本的演奏以亮麗的音色著稱,尤其是高音部充滿光輝,有“克萊本色彩”之稱。

獲得邀請擔任表演嘉賓的還有:柯蒂斯音樂專科學院院長、美國鋼琴大師加裏·格拉夫曼(Gary Graffman),西班牙著名的雙胞胎鋼琴家Güher和SüherPekinel,來自美國的“英雄三人組”(鋼琴:埃裏卡·尼克倫茲、小提琴:阿德拉·佩尼亞、大提琴:薩拉·聖安布羅喬),聲樂家、加拿大戲劇男高音本·海普納(Ben Heppner),以及菲律賓國寶級鋼琴家席瑟·麗卡(Cecile Licad)等。可謂當今音樂界名人的大聚會,因為人數眾多,音樂家們都擠在後台熱烈地交談或做演出前的熱身,場麵十分壯觀,有人甚至說駕馭人類心靈的重量級“手指”全到場了。

斯坦威鋼琴一直是李雲迪舉辦演奏會的首選,他很喜歡斯坦威的獨特音色營造的氛圍,能在最細微處將他對音樂最細致的詮釋吟唱出來。

當晚,他演奏了肖邦和李斯特的作品。這位來自中國年僅21歲的鋼琴家通過他的指尖將兩位大師的音樂精髓傳遞出來,形成一股巨大無形的震撼力。

當李雲迪剛到後台,格拉夫曼激動地跑到他麵前,向他的精彩演出表示特別的祝賀,兩人親切地攀談起來,最後合影留念。

即日,《紐約時報》讚譽:李雲迪以一種融迷人的優雅及熱情有力於一體的風格演奏了肖邦和李斯特。

7月16日,李雲迪應邀在費城Kimmel音樂中心(The Kimmel Center for the Performing Arts, Philadeiphia, USA),與美國費城交響樂團(Philadelphia Orchestra)合作演出肖邦《第一鋼琴協奏曲》,指揮是年輕藝術家敏秋克·羅伯托(Minczuk Roberto)。

費城交響樂團創立於1900年,首任指揮是謝爾。1921年,斯托科夫斯基就任該團的第三任音樂監督,樂團很快成為全美“三大樂團”之一;尤金·奧曼迪在1936年擔任指揮,在其掌門的44年中,費城交響樂團創建了享譽世界的“費城之聲”;裏卡多·穆蒂1980年接過指揮棒,在穆蒂的時代,樂團演奏了威爾第、普契尼和瓦格納等人的歌劇,達到新的巔峰;1999年起,慕尼黑出生的指揮沃爾夫岡·薩瓦利什成為樂團的第六任總指揮,他被稱為“費城之魂”。

費城交響樂團共有105名團員,每年大約舉行190多場音樂會,其各個樂器組內都有著名的演奏家,在美國冠蓋群雄,堪稱為20世紀世界性的“超級交響樂團”。

羅伯托此次作為客座指揮與費城交響樂團合作,他是卡爾加裏愛樂樂團繼漢斯·格拉夫(Hans Graf)之後新任命的音樂總監,在藝術上的成就為他贏取了許多有名望的獎項,其中包括1991年巴西政府頒授的Moinho Santista青年獎,1997年由表演藝術評論家協會頒發的Sao Paulo年獎,此獎給最卓著的年輕藝術家,以及2000年馬丁E。Segal獎。

同時,這是李雲迪首次在美國演出,第一次就與美國最出色的樂團,以及指揮界年輕的藝術家合作,為他的“肖邦鋼協”注入了新的元素和活力。李雲迪稱費城交響樂團令人印象深刻,盛讚樂團傑出的樂感與音色,尤其強調了木管聲部。

費城資深樂評人斯特恩斯(David Patrick Stearns),觀看了演出並作出判斷:

李雲迪展現了魅力和潛力

李雲迪在舞台上魅力四射,熱情的笑容,瘦長的身軀,優雅的舉止。20歲的他是2000年肖邦鋼琴比賽首獎得主,這是他首次在美國舉辦獨奏會,時間是星期三,地點是Mann Center(曼恩中心)。當晚我處於兩種交織心態,一是肖邦詩意浪漫、多愁善感的第一鋼協,另一則是很好奇地想知道李雲迪能不能成功地表達肖邦。因此,我比以往更注意,用更“清新”的耳朵來聽。

很多人給他喝彩,你也想為他喝彩。雖然我井非感到失望,我聽到的還不是一位偉大鋼琴家的彈奏,而是一個開始有潛力成為偉大鋼琴家的彈奏。有些年輕鋼琴家一開始就以其不尋常的大膽嚐試吸引著你,然後才慢慢成長進步,而後才釋放出較有藝術性的彈奏。

我懷疑李雲迪會是逐步地發展與成長,但決不會是令人不滿意的發展。聽他彈肖邦,就有如聽到演員在念莎士比亞戲劇裏的台詞。李雲迪從不缺乏思維,他的表達方式大多數是合理的,而且是由內心深處發出來的,它們由手指下清晰如春水般地釋放出來,沒有技巧的不足,一切是那麼的順暢。李雲迪是一位Gielgud(約翰·吉爾古德,英國著名多產演員,20世紀最偉大的莎劇演員),不是Branagh(肯尼斯·布萊納,是當今影壇上詮釋莎士比亞劇作的佼佼者)。

他時常彈出你從沒聽過的一些能切入你心房的感人句子。他的彈奏很明顯地能與眾所周知的Jean-Yves Thibaudet(法國鋼琴家讓-伊夫·蒂博戴)相比較,但他卻不受限於後者對較沉重曲子的表達方式。

Mann Center不是個很理想的場所,很不幸的是在第一樂章裏大多數時間聽到的雜聲似乎是由車內音響發出,音樂會的下半場也聽到雜聲由有優惠的座位處傳出。

同時,他也對李雲迪的《肖邦精選》進行了評價:

這個專輯裏夾有幾張看來中性的時髦的李雲迪照片。他的唱片公司知道他們擁有一位幾種因素加起來能使唱片暢銷的鋼琴家。其他因素是李雲迪強而有力的指法(音符之間有如陽光的溫暖),是他對旋律的鍾愛,他內心深處對音樂的敏銳、敏感,他自然地處理rubato(彈性速度;自由地),以及他不過度造作的音樂表達方式。這是一位至少是十年以來所見到的最好的肖邦鋼琴家。

對肖邦音樂表達得如此自然的鋼琴家,卻是來自西方以外的國家,確實令人驚訝。另則,李雲迪單純對音樂的熱愛及低調的無視自己存在的作風,我懷疑是因為他在音樂主流以外的國家被訓練出來的。

這個專輯早在2001年已經在德國發售,現在才開始在美國發售。專輯裏麵包括了肖邦的第三奏鳴曲、波蘭圓舞曲、練習曲、夜曲、即興曲,每一首都能與最好的鋼琴師比美。他的大波蘭圓舞曲聽來美妙,有輕鬆自如,毫不費力的感覺。不像阿格裏奇有很好的技巧彈奏卻聽來似乎忙碌。李雲迪的即興曲若是與霍洛維茲的最後一個錄音比較,你會覺得霍洛維茲彈得有如獨特的秋天的溫暖,曲子中間那一部分有如歌唱旋律般的美。但即興曲應該是即時衝動的,李雲迪因而彈出這感覺,他用的是幾乎使人暈眩的快速且變速的彈奏,那就是說他用的不是單一的快速度而是有變動的快速,而且他彈的那中間美麗旋律也一樣吸引人。

首次在美國演出的成功也促成了另一件事。

7月20日,應中國駐美大使楊潔篪(現為中國外交部長)的邀請,李雲迪在華盛頓西北區的大使宮邸舉辦了一場周末獨奏音樂會。到場觀看音樂會的有美國政壇知名人士,商界、文化界、新聞界的名流顯貴,包括:美國前國務卿黑格、前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布熱津斯基、美國副國務卿拉爾森、國土安全部副部長哈欽森等。正在美國訪問的中國外交部副部長戴秉國也應邀出席。

下午戴秉國與楊潔篪參加了與美國國務卿鮑威爾的會談,嚴肅的國際熱點問題使這場輕鬆的小型音樂會推遲了一個小時。但楊潔篪還是很自豪地向美國來賓隆重推出這位中國傑出的鋼琴演奏家,他說:“音樂是人類交流的橋梁。加強中美文化交流,是加深中美兩國人民相互了解和友誼的良好途徑。”

大使隆重介紹後,身著白色禮服的李雲迪款款走上舞台,微卷的長發,清秀的麵容,自信的微笑,無不襯托著藝術家浪漫典雅的氣質。他用流利的英語向現場來賓致辭,接著欣然走進他的音樂世界。

《第二諧謔曲》是肖邦難度最大的作品之一。在鋼琴家的指尖下,樂曲那戲劇性的明朗基調透著令人愉悅的抒情情緒,時而奔放熱情,時而寧靜柔和,讓人們領略到肖邦的魅力。旋律中有一段帶點圓舞曲的味道,使音樂在律動中更顯得生機盎然。美國前國務卿黑格將軍如癡如醉,和著節奏舞動起手指。

繼而,恢宏不朽的《b小調鋼琴奏鳴曲》所蘊含的深刻內涵則讓人領略到那令人生畏的技巧,李雲迪的演奏主宰著人們的心跳和血壓,在他指下鋼琴釋放出全部色彩和動態,用昂揚而內省、激烈而壓抑的力量,讓李斯特那無窮盡的靈感彙聚而成的呐喊成為永恒的絕唱。

曲子結束的那一刻,現場竟是兩三秒的靜默,接著掌聲爆將出來,來賓們全都站起來,也許唯有音樂才能觸動政治家們那僵硬厚重的神經。

瑞士的韋爾比亞音樂和藝術節雖然創立僅僅十幾年,卻成為古典音樂界頗有名氣的音樂節之一。主要是因為音樂節期間的演奏表演與音樂學術交流的氛圍,所以每年都會吸引世界眾多頂級古典藝術家和音樂愛好者。

2003年7月29日,李雲迪首次在韋爾比亞音樂節(Verbier Festival)舉行了獨奏會,假如說他在音樂節有什麼特殊收獲的話,那麼莫過於和指揮大師詹姆斯·列文的友誼。

詹姆斯·列文(James Levine)被稱作是萊昂納多·伯恩斯坦謝世後,美國音樂的民族英雄,是同時代指揮家中美國最著名的一位。1943年出生於美國的辛辛那提,4歲學習鋼琴,10歲與辛辛那提交響樂團合作演出;但他迷戀指揮,13歲便作首次指揮演出,18歲考入朱莉亞音樂學院,主修鋼琴和指揮,21歲被指揮大師喬治·塞爾招入克利夫蘭交響樂團,成為有史以來最年輕的副指揮;1973年,他被紐約大都會歌劇院聘為首席指揮兼音樂總監至今,2002年簽約波士頓交響樂團,同時與大都會歌劇院續約至2011年。

其實,李雲迪與列文的淵源最早可追溯到2001年他出首張唱片《肖邦精選》的時候,列文在聽了這張唱片後,立刻通過哥倫比亞經紀公司將自己的問候和祝福傳達給素未謀麵的鋼琴家,此後,每當李雲迪出唱片,他都會以這種方式表達自己對這位青年才俊的欣賞。

列文是韋爾比亞音樂節的榮譽藝術總監,因此,當李雲迪在音樂節上出現時,兩位年紀相差40歲的音樂家結下了一段非凡的忘年之交,這也促成了日後兩位音樂家的合作。音樂節期間,很愛散步的列文身邊常常有李雲迪陪伴,風景如畫的瑞士小城韋爾比亞留下了兩人的足跡。

當我問及在眾多合作過的指揮中受哪一位影響較大時,李雲迪脫口而出:詹姆斯·列文。

“他是一位音樂老前輩,也是我尊敬的音樂心靈導師,他總是毫無保留地給予我最中肯的建議,傳授給我他對音樂的體會與心得,這是非常寶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