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永恒的肖邦(2 / 3)

此曲結構鮮明,李雲迪的演奏體現了他藝術上的成熟與分寸感,他充分領悟了肖邦作品的精髓,對“rubato(彈性速度;自由地)”的應用都恰如其分、適可而止,對音樂邏輯擁有天生的理解力。他還將樂曲強而有力的“管弦樂式”音響凸現出來,給人以燦爛奪目的英雄凱旋進行曲的印象。

這張專輯發行伊始就贏得了評論界和樂迷的一致讚譽,包括倫敦《金融時報》、《華盛頓郵報》、《紐約時報》等國際主流媒體的評論文章,紛紛不吝溢美之詞給予肯定。

《紐約時報》古典音樂評論主筆安東尼·托馬西尼(Anthony Tommasini):

他的諧謔曲演繹不乏大師手筆。第一號b小調諧謔曲,從強勁的開頭開始,李雲迪始終保持超凡的動力,直到憂傷的第二主題出現,他很有品位地、自如地運用肖邦式的彈性速度,充滿表現力的細部在冷靜的氣質中得到平衡。

已為人過度彈奏的第二號降b小調諧謔曲,在他男性化、不無聊的演繹之下,充滿美妙的清新感。疾馳的段落,如薄紗般的質感豐富了使人印象深刻的第四號諧謔曲的演繹。雖然,李可以從聆聽魯賓斯坦1959年的錄音中受益——魯可是悠然地聞著玫瑰花香的,李的成熟在他溫柔的即興曲中表露無遺。

他又是一位俊美的年輕人,在台上有迷人的風采,這有助於他表現音樂。

我還想在他的CD及表演中看到更多活在世上的作曲家,再次肯定他的藝術深度。但是,他已是一位嚴肅並有成就的鋼琴家。

得知他會花時間在德國進修,真令人感到鼓舞。

李的技巧輝煌,演奏精煉,而且是一位更具探索及敏銳的音樂家。

《華盛頓郵報》:

李雲迪給聽眾帶來的是真正的、健康的肖邦音樂——雄渾有力、自然坦率、對比鮮明。

《洛杉磯時代報》:極為優雅的演奏,極具水平的完美。

以“其文字犀利到有如吃多芥辣般能嗆到直衝腦門”著名的樂評人大衛·霍威茨(David Hurwitz)在《今日古典》做了詳盡論述:

這套曲目的激烈競爭來自於魯賓斯坦、阿格裏奇,但李雲迪在這個隊伍中肯定無須膽怯。第一諧謔曲,他給予了如魯賓斯坦般輕柔的觸鍵和靈活的節奏,這也貫穿在餘下的演奏中,使他能夠把第二諧謔曲強烈對比的特點整合,而不會將作品分割成互不相連的碎片;第三諧謔曲在非常恰當的活潑的速度中顯得很有動感;他把相似的動感延續至第四諧謔曲,宏偉地陳述(尤其是近結尾處)以寬廣的空間,而不至於把音樂搞得過分浮誇。他的第一張肖邦專輯演繹的第四即興曲,我覺得整體來說不如這張成功(或不如他的李斯特專輯)。

DG大致上來說,有點缺乏想象。李用了一個很吸引人的簡約而如夢的組合來演繹升f小調即興曲,但在第一和第三首給以多點的速度對比,會使這曲子的優美輪廓更見色彩。盡管如此,最重要的是這是一張由一位擁有異常優良的直覺、有很多話要說的藝術家,炮製得非常出色的獨奏專輯。音效方麵,DG的錄音把鋼琴放得有點太靠近麥克風,造成很大、很豐滿的聲音,但也使鋼琴在高音區的聲音有點尖。以如此的變化幅度演奏,是可以取得所加的溫暖和音場的。不過,它的音響令人興奮,不會錯的,要推薦是輕而易舉的。

在CD的介紹中也有一段文字,摘錄其中幾段:

李雲迪演奏最顯著的特點是他從不屈服於任何壓力,他沒有必要對任何人證明任何事情,這意味著有一種無重狀態的元素融入了他的演奏中。盡管這樣,他還是沒有把事情看得簡單:他從未欺詐性地蒙混演奏過任何難的段落,也從未利用踏板模糊地演奏過關。他清楚完美地交待每一個細節,檢視每一個細微之處、每一個完美平衡的段落。在這樣的基礎上,他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到他真正喜歡的東西中:每一首個別作品的音樂和特性。也許這也是為什麼他在獲獎後仍會繼續深造的原因。

李雲迪在遠東的生活經曆也許在這裏起了作用:靜中帶動和動中帶靜,這種靜是從他那具有非凡靈活性和機動性的手指間演奏出來的平靜。

“強力的彈奏源於手指而不是足部,”他說,“我從阿裏老師那裏學來了這種技巧。對我來說踏板最主要是用來調和色彩的。我以整個背部來製造音色,甚至為避免在練習時產生張力,我也利用了一種特殊的呼吸技巧作為輔助。”

這種使人興奮的鋼琴演奏技巧正是因為它的一切都出於自然,奧秘和深度就充分蘊藏在音樂本身裏。若以奇妙的輕盈及極敏感的方法去演奏音樂,就能發揮更強大的感染力。

肖邦是李雲迪的“初戀”。

“他具有一種令人難以置信的曲式感與不可思議的敏感度,”李雲迪對肖邦如此評價,“他的作品滲透著一種憂鬱,甚至是對死亡的渴望。我想他必然經曆過心靈的巨大創傷,但其敏感度與羅曼蒂克的性情是我願意分享的質量,這已是我童年中的一部分。”

不得不承認,從李雲迪每年的演奏和陸續發行的唱片裏,可以看到他已走向成熟,他用音樂和經常出現在音樂裏的那顆“心”贏得了世人的尊敬。如今,他被西方媒體譽為“引領世界古典音樂潮流,獨樹一幟的鋼琴聖手”、“改寫DG公司曆史的史無前例的青年”,這些稱謂絕非徒有虛名,至少是對他每一步跨越的證實。

12月17日下午,李雲迪攜新專輯《肖邦:諧謔曲·即興曲》,在母校——深圳藝術學校的音樂廳舉辦了全國首發儀式,同時進行了一場短暫的音樂會表演,向他的校長和老師以及學生展示了自己的彈奏。實際上李雲迪每次專輯的國內首發式,都特意安排在深圳藝校,而有機會回國時,最先去的地方也是學校。

12月21日,李雲迪在北京舉行了新專輯的新聞發布會。環球唱片及天中唱片高層均有出席,北京師範大學音樂學院張國力教授也應邀出席。

發布會上環球唱片公司高層稱將與李雲迪再次續約,合作期延長五年。而北師大張教授代表學校聘請李雲迪為北師大音樂學院客座教授,並頒發了聘任證書,李雲迪也成為北師大最年輕的客座教授。

接下來的幾天,媒體相繼對他進行了采訪。

記者:這次你帶來的新專輯《肖邦:諧謔曲·即興曲》是繼《肖邦精選》、《李斯特精選》後的第三張唱片,為什麼還選擇彈肖邦?

李雲迪:之所以又彈肖邦是因為我覺得自己掌控得比較好了。音樂要有自己的感受,每個人經驗不同,詮釋也就不一樣。肖邦的作品風格多樣,而且意念深廣,對現代鋼琴家來說都是挖掘不完的寶藏。一個不懂音樂、不懂樂譜的人會覺得肖邦的作品好聽,而一個挑剔的專家,就要對肖邦作品產生的意境和光彩進行研究。以前肖邦給我的印象應該是優雅的、如歌的,但更應該挖掘原本隱藏在旋律中的光彩。現在我要做的就是靠情緒、分句、停頓、強弱等等將這些光彩表現出來。我會用一生去觸摸肖邦的靈魂。

記者:這張專輯與第一張專輯相比有什麼突破?

李雲迪:選擇的曲目不同,而且這代表了這個時期我對肖邦音樂的理解,如果說突破的話,我想那就是在這種理解上麵,而不在於技巧。

記者:受聘擔任北師大音樂學院客座教授,你那麼忙,如何教學生呢?

李雲迪:我認為受聘北師大音樂學院客座教授是對我的肯定,我也還是個學生,也需要不斷地學習提高。但我很高興能有機會,以一個學生的心態與他們交流。我確實不可能坐在那裏教書,但每年我都會回國,每年會向大家展示新的唱片或者音樂會,有時間我會和學校的老師一起商談,和學生作平等交流,我也可以向他們請教。當這個教授我非常榮幸,對我來說,現在隻是我職業鋼琴道路的開始,大家喜歡我,我會很高興,這是對我成績的肯定,我也會繼續往前走。

在《2004年美國音樂年鑒》上,李雲迪被評介為:貴族般的典雅風度超越同儕,細膩的藝術氣質源自(這位)數年,甚至數十年才能一遇的驚世天才。

2005年,經紀公司為李雲迪在歐、美、亞的各大城市安排了大約60場獨奏會,這對一個演奏家來說是不算多的演出任務,所謂“大約”是因為有些演奏會可能會被李雲迪取消。

“的確要感謝經紀公司對我的支持,沒有為我安排頻繁的音樂會和商業活動,讓我可以很放心地學習和研究我的音樂,他們清楚地知道如何培養我。如果我成了一個社交活動家,那麼在我的思維裏,還有多少地方留給音樂本身?每一個鋼琴家,隨時都要提醒自己對音樂的專注是否依然如琴童一般。”

很明顯,李雲迪不想過多地登台演出消磨自己對音樂的感覺。更重要的,他需要足夠的時間和心境來研究和學習:分析樂譜、閱讀書籍,以及聆聽前輩大師的演奏錄音,目的就是不斷給自己充電。

李雲迪非常強調自學的重要性。他曾對我說:“一個演奏家必須要具備很強的自學能力。而且我這個年紀是思維最活躍,吸收和消化知識最旺盛的階段,不利用這段黃金時間來學習和思考那是在幹蠢事。尤其在鋼琴演奏事業中,有些東西必須依靠自學完成,比如在和作曲家的對話當中完成自己對樂曲的理解,這不是向別人學習能得來的,完全在於自身的靈性和悟性。而且自學獲得的知識比從別人那裏學來的知識更牢固、更紮實,也更能帶來成就感。”

李雲迪坦言,在自學過程中他發現自己越來越熱愛音樂:“理解這些豐富的音符,真是人生最美妙的一件事。”

2005年2月,李雲迪與著名指揮薩瓦利什領導的費城交響樂團在費城Kimmel藝術表演中心的Verizon(偉利鬆)音樂廳,合作了四場格裏格鋼琴協奏曲。這是他第二次與“超級交響樂團”費城樂團合作,曾任費城樂團藝術總監的薩瓦利什被公認為當代最有影響的指揮之一。

沃爾夫岡·薩瓦利什(Wolfgang Sawallisch)於1923年出生於德國的慕尼黑,有著紮實的鋼琴演奏和作曲基礎。其指揮生涯於24歲時開始於奧格斯堡歌劇院,之後陸續在柏林愛樂、維也納交響樂團、慕尼黑巴伐利亞歌劇院等擔任音樂指導。他繼承了德國指揮的傳統,被認為是對古典、浪漫時期交響樂作品的重要詮釋者,他指揮的動作不算美,卻充盈著煽動性,舉手投足間都有音樂,特別是左手的運用極富表現力。評論家稱:在使音樂清澈易懂,同時又使之上升到令人歎為觀止的高度方麵,薩瓦利什的才能是無與倫比的。

挪威民族音樂家愛德華·哈格呂普·格裏格(Edvard hagerup Grieg,1843—1907),是挪威民族樂派的創始人,也是北歐民族樂派中最具影響力的作曲家之一。其作品深深植根於祖國的土壤,顯露出強烈的民族個性,他的音樂中到處彌漫著挪威民間性的音調和舞曲節奏。在他不多的大型作品中,1868年25歲時創作的唯一一部鋼琴協奏曲《a小調鋼琴協奏曲》,不僅是他最受歡迎的作品,也是最常被演奏的鋼琴協奏曲之一。

全曲的基調屬於典型的浪漫性質,充滿了北歐大自然中蒼鬱而森林茂密的群山所孕育出的清麗脫俗、色澤深濃的“斯堪的納維亞情調”。樂曲素材新穎,生氣蓬勃而洋溢著青春的活力。格裏格本身就是鋼琴高手,因此充分發揮了這一樂器的性能,在鋼琴技巧上則接近李斯特。

作為極少數渾身散發著技巧和旋律控製力的鋼琴家之一,李雲迪的演奏風格純粹,自信十足。樂句的轉換,情感的交迭,色彩的變幻,細節的處理,樂曲在他的手中顯出無比生動的豐潤,尤其在最後樂章的結尾部,急切飛奔的演奏將他在速度上的靈巧把握完全體現出來。在薩瓦利什的指揮和費城樂團精湛的配合下,格裏格的這首鋼琴協奏曲形成一幅自由奔放而多彩多姿的優美音畫。

這是一場令人激動的演出,最值得一提的是指揮大師薩瓦利什已82歲高齡,這次合作是他離開費城交響樂團後,第一次以客座指揮的身份回樂團執棒,無論對樂團還是大師本人都是激動人心的重逢。

李雲迪對這位指揮大師印象極為深刻,他明顯感覺到與這位音樂老前輩合作,與他以前合作過的指揮的風格大不相同。

第一次排練,李雲迪發現薩瓦利什指揮時的動作極少,隻有在音樂最高潮的部分才會給樂團一個動作幅度較大的提示。他當時以為大師似乎刻意不投入過多的感情,但後來他意識到這是一種錯覺。事實上薩瓦利什是在細微間運用獨特的指揮語言將音樂的巨大張力和豐富的樂感完整地傳達出來,並帶動樂團進入。在這位大師的感染力下,李雲迪的表現越發出色,將自己對樂曲的激情完全提煉與激發出來,表現出罕見的大氣與沉穩予以回應。第一次排練兩人就配合得天衣無縫。

李雲迪是這樣一種人,當他遇到越高水平的樂團和指揮,他整個人就越是興奮,演出時的表現力也會越發高漲。

許多音樂人士都驚訝於李雲迪與薩瓦利什及樂團一拍即合的表現,驚訝於他對音樂的精彩刻畫。這是相當困難的,因為有些年輕的藝術家麵對大師的時候,要麼會陷入被大師氣勢壓製的窘境,要麼就是過於張揚急躁,一味追求速度感,而喪失音樂。

首場演出結束時,聽眾全體起立,為大師渾厚精深的指揮,為鋼琴家出神入化的表現,報以熱烈的掌聲與喝彩。隨後的三場演出,場場爆棚,觀眾意識到他們欣賞到的音樂是真正少見的精彩演繹。

音樂會不僅在當地引起轟動,也被費城樂團稱為“有史以來最令人感動的演奏版本”。

《費城問訊報》資深樂評羅伯特·巴克斯特(Robert Baxter)評論:

富於青春的激情與長者的智慧相遇,效果是令人驚歎的

1982年出生的李雲迪給予格裏格鋼協非凡成熟的演繹時,比鋼琴家早出生59年的薩瓦利什以僅有他一半年齡所擁有的活力和生氣,帶領著費城交響樂團和應。李是最新的——有些人喻之為優秀的——近年從中國冒起的鍵盤大師。在一些著名的重要賽事中勝出後,他的事業發展將他帶到Verizon音樂廳一連四場的音樂會上演奏格裏格鋼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