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具有一種令人難以置信的曲式感與不可思議的敏感度。他的作品滲透著一種憂鬱,甚至是對死亡的渴望。我想他必然經曆過心靈的巨大創傷,但是其敏感度與羅曼蒂克的性情是我願意分享的質量,這已是我童年中的一部分。
李雲迪:隻要一走上舞台,我整個人就掉進音樂裏了,腦子裏隻有樂曲。那是發自內心的,是一種心生歡喜的感覺。
《華盛頓郵報》:李雲迪給聽眾帶來的是真正的、健康的肖邦音樂——雄渾有力、自然坦率、對比鮮明。
巴克斯特:李雲迪給予格裏格鋼協非凡成熟的演繹,薩瓦利什以僅有他一半年齡所擁有的活力和生氣,帶領著費城交響樂團和應……
一
2004年10月,李雲迪首次在聞名遐邇的德國柏林愛樂音樂廳亮相。
柏林愛樂(Berliner Philharmonie)被譽為全世界音響效果最佳的音樂廳,始建於1821年,1963年由著名設計師漢斯·沙龍全麵改造。擁有1575個座位,觀眾席包圍舞台的空間設計,製造出絕佳的音響效果。樂團自己的音樂會占用率約為l/3,其餘時間會出租給其他樂隊使用,這也是樂團最重要的收入來源。即便如此,柏林愛樂音樂廳會對來演出的藝術家非常挑剔和謹慎,這不僅是因為藝術的純度,更為了維護百年來樹立起的傳統與聲譽。
10月20日晚,李雲迪登上了柏林愛樂音樂廳的舞台,中國駐德國大使出席了獨奏會。由於音樂會門票十分緊俏,負責人應觀眾要求臨時加座,整個音樂廳被塞得滿滿的。
李雲迪選擇了最鍾愛的樂曲,包括上半場肖邦專場:兩首夜曲,第二和第四諧謔曲以及大波蘭舞曲,下半場的李斯特奏鳴曲,安可曲是《鍾》及《向陽花》。
演出獲得了巨大成功,當地媒體的樂評不吝讚美之詞。隻是樂評不幸流失,我們無法從職業樂評人那裏獲得專業評判,這是一個遺憾。在我抄錄那些精彩樂評時,絕不是隻將幾句美言亮出來,我想給大家看到的是從專業角度來認識李雲迪的彈奏方法和他的詮釋方式。我發現即便是對同一首曲子的評價,樂評人眼中的角度也大不相同,並且決不是隻堆積漂亮的文字討巧誰,樂評人並不蠢,不負責任的話隻能愚弄自己。
在國外,職業音樂評論家大都是具有深厚音樂功底的人,他們有的是音樂學院的教授,有的本身就是指揮家、鋼琴家、小提琴家,尤其在柏林、維也納、紐約、華盛頓等這樣的城市,樂評人的水準要求更高。因為一句不謹慎的、模糊的話很有可能會給音樂家帶來嚴重後果。文字的技巧也很重要,要在切中要害評價音樂的同時讓人眼前一亮——有力的用詞、獨特的筆觸、恰當的讚美,但尖刻起來也能刺傷人的眼睛。我曾看過一則樂評,樂評人對前一晚的演奏極其不滿,於是寫道:“我不能用‘討厭’這個詞,因為討厭帶有強烈的情感意味。總的來說昨晚我聽到的算是一把聲音。”可謂極盡諷刺之能事。
對於能夠產生重大影響的獨奏音樂會,我很想了解李雲迪上場前的心理狀態,如何控製自己的情緒。
當我們麵對麵交談的時候,他這樣說:“緊張是難免的,哪怕對於經驗最豐富的演奏家來說,霍洛維茲就是一個最典型的例子,他一直很恐懼舞台,在作最後一次公開表演時,為和觀眾晚些見麵甚至遲到了,到最後他幾乎是被經理人推上台的。可見這種情形的必然性,當然這需要一個自我調整的過程,所謂的演出經驗,其中一個就是如何克服緊張情緒,如何調整自己的演奏狀態。”
“這個自我調整的過程是怎樣的?”
“這是一個很複雜、需要時間來沉澱的過程,我盡量告訴你我現在的體會吧,盡管剛開始演奏生涯的時候我也很緊張。”
“首先,確定對觀眾的責任和義務。責任表現在,每位觀眾都是買票和朋友家人愉快地來看演出,作為演奏家就必須對觀眾這種愉快的心情負責任,要讓他們愉快地來,滿足地離開。而義務是說,演奏家有義務將自己對音樂最深刻的體會展示給大家,但在這個展示過程中我決不會為迎合觀眾而彈奏,因為每一位觀眾的聆聽理念、接納程度都不同,所以我是為自己彈奏,我對自己也有這樣的義務。”
“還需要平時上百次、上千次地練習,當你做一件準備充分的事情,勝算的幾率就很大了。而在平時的練習過程中要培養一種演奏狀態,把每次練習都當作一次現場演奏來體驗,使它成為一種習慣,成為大腦的自然反射,就是說大腦已經對這件事產生了自己的運作和意識規律了。這樣,真正的現場演奏就成了你無數次練習中的一次。”
“最重要的就是不去想演奏的結果,比如會不會得到觀眾的認可,樂評人會怎麼看待我的詮釋,這最容易導致緊張情緒,會導致演奏中的失誤。其實說到失誤,任何一個演奏家都會出現,比如一個錯音,當這種情況產生就必須立刻將錯音忘掉。盡管演奏家最忌諱的就是在演奏中有失誤,但是應該把這種失誤看作是允許的、是會出現的,這樣在心理上就會有一定的舒解。”
“而在演奏過程中,要將所有精力全部投入到作品中去,深入到作曲家的原創精神裏去,隻和他做交流,進入他的精神世界,這對任何演奏家來說都是一個最佳狀態。”
“再有就是在演奏會開始之前做一切能使自己放鬆、舒緩的事情,對我來說就是美美睡上一覺,這很重要。這時候任何人也別想打擾我,即使是作曲家本人此刻來敲門,我也會勸他先等一會。”說到這裏,我們都笑起來,他的幽默感絕佳。
他接著說:“其實,最重要的是喜歡,我始終強調這點。我享受音樂,享受創作的過程,這也是唯一能讓我快樂和滿足的事情。所以,去做一件你最喜歡、最習慣、準備最充分、最能帶給你滿足感的事情,相比之下緊張和壓力就微不足道了。隻要一走上舞台,我整個人就掉進音樂裏了,腦子裏隻有樂曲。我覺得表達一首曲子,要在一種輕鬆的狀態下,並不是說很輕鬆地彈奏一個曲子,而是彈奏時的心情。音樂的表達比任何語言和文字都來得豐富,所以我很習慣用音樂語言來和觀眾交流,那最能表達我個人的特點和情感,那是發自內心的,是一種心生歡喜的感覺。”
二
2004年即將結束的時候,李雲迪在古典音樂唱片界又投放了一顆重磅炸彈,他的第三張音樂專輯《肖邦:諧謔曲·即興曲》在全球發行。其中收錄了四首諧謔曲,這也是他這一年在世界各地巡演最多的曲目,還有肖邦的三首即興曲,第三波蘭舞曲。此張專輯中還附贈德國現場演奏精選,李雲迪專訪,MV及MV製作花絮等豐富內容的超值DVD。唱片編號:GSM-04326.
肖邦的四首諧謔曲與四首敘事曲,堪稱為浪漫派獨立性大型樂曲之典範,這些作品樂思宏偉,結構龐大。李雲迪通過周密的思考分析,並做出純熟的技術處理,灑脫而富有創意地解決了一係列演繹上的問題,達到幾近完美的演奏。傑出的錄音效果令鋼琴音色絕美、光彩四射,動態響應發揮了音樂宏偉的戲劇性效果。
李雲迪說:“這張專輯於6月在柏林錄製,從柏林愛樂樂團選來最好的Steinway,有如完全置身於音樂會現場當中,所以演奏起來自然十分投入。”
1.《b小調第一諧謔曲》(作品20),曲長:9′30″
第一主題是暴風雨般的狂烈,第二樂章注明慢板處,有怪異的和弦。尼克斯評介:這不是失望的叫聲嗎(指開始兩個大膽的不協和弦)?接著是被環境所幽禁的靈魂,想衝破它,卻遭到失敗而絕望。最後疲憊不堪,陷入田園的美麗夢想。但元氣再恢複時,意味著鬥爭還要開始。
樂曲的第一主題是狂風暴雨式的密集音形,帶有憤怒和反抗的激烈情緒。李雲迪對這個在全曲共出現六次的特性主題,從技術和音樂的表現上都給予獨特的處理。共16小節上行快速衝擊性音形,兩大樂句的音樂表情雖然相同,但前八小節三次漸強,音量到頭也就控製在mf的幅度上,然而後八小節的力度增長就伸展至f。這樣從Bars 24開始的下行音形,特別顯示了一股不可阻擋的動向感,指觸敏捷而不流於純技巧表現。由agitato的第二主題開始,兩隻手伸張的分解和弦布滿了整個樂段。他的踏板用得十分細致,因此每小節的六個八分音符,發音清晰而不失應有的和聲效果。他在Molto plùlento的中間樂段,充分表現他出自內心的抒情樂感,中聲部旋律線條音色柔美,旋律聲部音區轉換時的音色控製過渡,其細膩的觸鍵變化妙不可言。此樂段最後的20小節,pp與ff的強烈對比更是扣人心弦,氣氛十足。樂曲到再現時,李雲迪有意將音量幅度控製在pp-mf之間,而到主題最後一次(即第六次)出現時,他卻以奔放的熱情,彈出了音樂的最高點。他對相同材料注入不同的力度變化來彈奏,真是獨具心思,音樂效果也顯示出無比的威力。
2.《降b小調第二諧謔曲》(作品31),曲長:10′01″
是四首中最著名的,由急板半音量柔聲的第一主題第一樂章開始,封隆茲認為這是質問。然後是輕快與優美,之後又沉迷於思念、詫異於憧憬,終結部有力而熱情。
李雲迪演奏的這一曲雖然有多次錄音記錄,但這是他一次全新的錄音。在這張CD中,他除了繼續保持對此曲一貫的高水準演奏外,對全曲的音樂處理,更顯細膩而深具感染力。中間樂段從Bars 310至Bars 333的四層聲部線條,彈得最為精彩。他以不同的弱奏觸鍵,引出各聲部的自然走向。右手內聲部出現12次的八分音組合,都賦予不同音色的變化處理,有如細微的內心呼應,十分感人。
3.《升c小調第三諧謔曲》(作品39),曲長:7′46″
以有魄力的急板開頭,尼克斯說是顯示著心情浮動,第一主題具有少有的熱情,第二主題有聖詠合唱風格。
李雲迪對共24小節的引子有著獨特處理,三次強奏f以漸進的音量幅度來呈示,有由遠至近的畫麵感覺。主部主題一出現就顯示了紮實的兩手雙八度功夫,音色渾厚有力,音樂氣勢淩厲逼人。進入聖詠中後,幾次附點四分音接八分音及四分音的節奏型,Tempo rubato的尺度可稍加節製,以取得相應的平衡感覺。全曲最後從Bar 542開始的過渡樂段,一個大漸強的處理十分均勻而有豐富的音樂表現力。強而有力的尾奏,音樂氣勢步步進逼,營造的高潮十分突出。最後共12小節的Stretto,彈得幹淨利落。
4.《E大調第四諧謔曲》(作品54),曲長:10′34″
作於肖邦晚年,是四個諧謔曲中最特殊、時間最長、結構最龐大的一首,作品總的情調很明朗,是一連串飛掠疾馳的形象和一係列紛繁情緒的相互更替。
李雲迪在演奏中,表現了高度的結構組織能力。由樂曲開始到Bar 383的第一大樂段中,將變化多樣的各個音樂形象,都賦予鮮明的筆觸描繪。許多高音區的快速和聲組合,都彈出清脆的木管樂器組合的發聲效果。大量快速的單音跑句,除了顆粒清晰外,更注入了精細的音色及力度的變化。從Bar 393的中間樂段,以最柔和的連音奏法,道出了深沉的悲傷情緒。特別是從Bar 433二重唱的進入,更將這種內心感情進一步深化了。從悲傷的c#小調中段的尾部,引出E大調全部的再現,從色彩的轉換和情緒高漲的表達上,都展現出無懈可擊的一流功夫。
5.《降A大調第一即興曲》(作品29),曲長:4′01″
全曲以戲謔的形態貫通,左右手連續的三連音符擺動音形非常迷人。尼克斯對中段評述:像是泉水池裏的水泡閃爍著光亮,陽光就照在水麵上。
這首精致的小品,從李雲迪指間小小的運動,卻流瀉出一股清新典雅的音樂氣息。雖然是兩手一對一的快速音形組合,但由於左手的控製能力出色,給予了右手旋律線條的表現,起到甚具效果的烘托作用。整首樂曲一氣嗬成,流暢至極。
6.《升F大調第二即興曲》(作品36),曲長:5′35″
表現形態為敘事曲的敘述要素及夜曲冥想要素的綜合。由晚鍾似的低音部上方傳來極富夜曲風格的旋律,接著的連續和弦轉為朦朧的歌唱,右手插入句終了之後,夜曲風格旋律在三連音符音型伴奏下重現轉為F大調。不久又回到主題,主旋律經過修飾並加以變化處理,尤其32分音符的處理非常迷人。回到夢幻和弦,然後似煙霧漸漸消散,最後八度音突起,衝破原來的夢。
此曲的結構非常自由,基本上由五個部分組成。李雲迪對開始的敘述性歌謠曲調,樂句的起伏表情彈得十分自如。第二部分如進行曲式的樂段,發展到後來左手雙八度的跳躍進行時,似乎過於猛烈,未能與右手和弦的旋律線條取得相應的平衡效果。隨後的F大調主題重現及升F大調的右手單音跑句都彈得很好。
7.《降G大調第三即興曲》(作品51),曲長:5′09″
尼克斯說開頭相對方向蛇行般的二聲部律動及旋律,使人想起《降A大調第一號即興曲》,不過兩者個性截然不同。此曲完全是病態似的不安又哀傷的特征,送些無力的半音階進行及三度、六度音之連續性搖動,使中段有很大的安寧感,且呈示了降D大調和弦的力與熱,有雄辯效果。不過,這裏還是有哀傷的半音階經過音,而那些憂鬱的、斷斷續續的伴奏一點也不快活。此曲雖非常優美,卻沉溺在不健康、有待拯救的情緒中。
從音形組合來說,此曲與第一曲有相似之處,但從Bar 11右手以雙音呈示時,顯然就有些難度了。李雲迪卻在單音或雙音的旋律連音奏法上,有甚為傑出的表現。而在許多弱奏的樂句中,更彈出了富於表情變化的音樂效果。Eb小調的左手旋律進行,連貫流暢,發聲有如大提琴,音色濃重。描繪出的哀傷情緒正好與前後段的Gb大調形成恰到好處的剛柔色彩對比。
8.《A大調第三波蘭舞曲》(作品40之1),曲長:5′59″
標題為《軍隊》,因兩個主題旋律的性格之故,是肖邦創作的最華麗燦爛的波蘭舞曲。李斯特評介此曲的構成與情緒很像韋伯的《E大調波蘭舞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