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軍是在道光二十年五月(公元1840年6月)開始發起進攻的。當時的英國政府接受了資產階級和鴉片商人的建議,派出四十八艘軍艦,由懿律和義律(懿律是義律的堂兄)率領海陸軍四千人(後來增加到一萬人)到了廣州的海麵上。他們沒有料到,還沒登陸就遭到中國軍民的痛擊。中國軍隊和漁民趁著潮退,乘著小船搜查到他們,用火箭、火罐和噴筒等武器主動進攻,燒毀了英軍不少船隻。從此,英軍不敢在海岸附近停留,成天在海麵上遊弋(yì),得不到淡水,隻能用布帆兜接雨水救急,後來連食物來源也發生了困難。
英軍在廣州附近站不住腳,便沿海岸往北進攻,想尋找一個突破口。道光皇帝和清朝政府並沒有做打仗的準備。當英軍攻陷浙江定海(在舟山群島),又北上到達天津的白河口的時候,他們就嚇慌了。本來就反對禁煙的那些大臣趁機向皇帝告林則徐的狀,說是他禁煙失當,得罪了洋人,要讓英軍撤退,一定要懲辦林則徐。
道光皇帝果然以“誤國病民,辦理不善”的罪名,於1840年10月將林則徐、鄧廷楨革職查辦。派琦善為欽差大臣到廣州和英軍交涉。
林則徐被革職後,仍不顧個人榮辱,毅然大膽上奏道光皇帝,主張“夷務不能歇手’”,為海防長久之計,應當不惜經費,“製炮必求極利,造船必求極堅”,並要求“帶罪立功”。對這個奏文,皇帝加上了“一片胡言”等批語。道光皇帝之所以重用林則徐,是希望依靠他消除鴉片,解決財政危機。但當事態發展完全出乎他的意料之後,他的禁煙決心便發生動搖,企圖尋求妥協。
林則徐被撤職的消息傳開後,廣州社會各界一片嘩然,大家紛紛前去挽留和慰問林則徐,並送去靴、傘、香爐等禮物和50多麵頌牌,林則徐隻收下頌牌。
1841年3月初,林則徐前往浙江鎮海聽候諭旨。廣州各界人士懷著極其惋惜的心情,紛紛趕來為林則徐送行。林則徐無限傷感的離開了廣州。不久,道光皇帝下旨將林則徐遣戍新疆伊犁。
1841年8月,林則徐揮淚北上伊犁,在途中與魏源相遇,兩人徹夜長談,憂國憂民,感慨不已。他贈送資料囑托魏源編著《海國圖誌》。後因黃河在祥符決口,他又奉旨去祥符,協助王鼎治理水患,治理完水患,林則徐又踏上了到新疆的路途。林則徐雖經曆千辛萬苦,而禁煙抗英的壯誌猶存。他與夫人鄭氏在西安吟詩話別:“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這兩句詩生動表達了林則徐不顧個人安危.忘我犧牲的一片愛國之情,1842年12月,林則徐到達伊犁。除夕夜,人們都在辭舊迎新,舉杯暢飲,而林則徐卻心潮起伏,思緒萬千,他非常擔心祖國的前途。
林則徐在新疆,不忘邊防。他行程3萬餘裏,曆經8城,倡導開發荒地。興修水利,實行屯田。他在新疆推廣的坎兒井,當地人稱為“林公井”。對開發邊疆、改善人民生活發揮了很大重用。1845年,林則徐終於回到了北京,後署理陝甘總督,次年任陝西巡撫。1848年,升任雲貴總督。次年因病辭官,回歸故裏。
1850年,英人強占福州神光寺,林則徐發動當地群眾,將其趕走。這時,他還針對1848年以後沙俄多次脅迫清政府開放伊犁、塔爾巴哈台(塔城)為通商城市的事實,在臨死前幾個月,大聲疾呼:“終為中國患者,其俄羅斯乎!我老了,你們年青人應當看清楚。”他敲起“俄患”的警鍾,提醒人們時刻都要謹記鞏固邊防。
1850年11月,林則徐又被重新起用為欽差大臣,赴廣西鎮壓太平天國農民起義。這時他已60多歲了,4年多的戍役生活,使他的身體垮下去了,雙鬢已經白了。在赴廣西途中病逝於潮州普寧縣,終年66歲。
林則徐雖說是封建統治階級的官僚,但他的曆史地位和曆史作用還是應該充分肯定。他是鴉片戰爭時期著名的愛國者,在外敵入侵,民族危機加深的緊要關頭,為捍衛國家主權、民族獨立,他挺身而出,高舉反侵略的旗幟,積極領導禁煙和抗英鬥爭;在清末社會危機四伏,人民深陷苦難之中,他敢於提出若幹發展生產、有利於人民的社會改革措施並付諸實踐;麵對西方資本主義侵略,他勇於探索強國禦侮的途徑,成為我國睜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他的光輝業績永載史冊,人民永遠懷念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