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1811—1872)序伯涵,號滌生。湖南湘鄉人。出生於一農民家庭,父親曾麟書,於道光十二年(1821)考取秀才。曾國藩道光十八年成進士,同年六月,入翰林院,道光二十九年授禮部待郎。此後曆署各部侍郎,鹹豐三年(1852),他前往江西,主持鄉試。但當他南下時,其母逝世,遂獲準還鄉。丁憂守製。
道光三十年之後,太平軍從廣西迅速發展到湖南、湖北、沿江而下,直逼南京。清軍自廣西尾追太平軍,一直追到南京郊外,前後達三年之久,但太平軍卻一點兒也沒有受到損傷。當時由江忠源和羅澤南所組織之鄉勇,卻勝過正規軍—在鹹豐二年防守長沙的戰役中表現得特別突出。太平軍自解長沙之圍後,曾國藩奉諭組建湖南鄉勇。經過多方勸導,曾國藩鹹豐三年一月二十九日決定承擔這一使命,並以“一不貪財,二不怕死”作為軍隊的口號。
曾國藩組建的湘南軍,即“湘軍”,也稱“湘勇”,是由羅澤南之“湘勇”,江忠源之“楚勇”以及其它各部組成的。曾國藩製訂出訓練士卒的嚴密計劃,並著手整頓紀律,完備組織,這些措施對他最終取得勝利關係甚大。他設置集中訓練營,把那些有過臨戰經驗的鄉勇的訓練營接受進一步的訓練,又在湖南各地廣設招兵站,並對親兵進行初步訓練。在出省與太平軍作戰之前,他決定先派這支軍隊在省內剿滅土匪,這也是一種戰前演習,以期取得作戰經驗。然而,他為此卻受到那些曾經與太平軍作戰卻老打敗仗的人的責難,甚至當上疏詳陳作戰計劃時,亦受到皇帝的訓斥。但曾國藩堅持初衷,毫不動搖,不顧多方的攔阻、非議,也不管外地如何催促求援,繼續組織訓練那些紀律散漫、缺乏作戰經驗的鄉勇。湘軍編練的計劃能否實現,取決於湖南官紳所提供的軍費。但是在組建湘軍初期,地方上是不予財政支持的,直到江忠源和羅澤南在衡山縣打了勝仗,朝野震動,地方當局才認識到應該給曾國藩提供一定的軍費。
曾國藩在初期的多次戰鬥中,地方官的不予支持使他處境倍感困難,這種情況直到後來他本人身兼數省督撫之職、有權掌管財政時的時期,情況才好轉。不數月,曾國藩即接受江忠源和郭嵩燾的緊急建議,建造炮艦,訓練水軍,由楊嶽斌及其他將領統轄,以便把太平軍趕出長江。
太平軍鹹豐三年攻占南京後分兩路向清廷發起進攻:一路向華北進軍;一路西進安徽、江西及湖北。當時,雖然各方一再向曾國藩求援告急,但他確實無力派兵往救湖北。當時大部湘軍已馳援江西,其餘部分留在湖南對付地方起義,此時“水軍”尚在籌建之中。幾月後,太平軍自湖北向湖南的湘軍發起了攻擊,曾國藩於鹹豐四年二月二十五日動用新建水師二百四十艘船隻及五千水軍,但是因為暴風雨的襲擊,船艦無法行動,加之軍隊缺乏水戰的經驗,致使曾國藩在湖南兩次打了敗仗:一在嶽州,一在靖港。曾國藩當時非常羞慚,竟欲自盡。幸而這年五月一日,塔齊布和彭玉麟在湘潭戰勝,迫使太平軍向嶽州撤退,清軍於當年七月二十五日攻克嶽州,這一勝利鼓舞了曾國藩。太平軍曾在鹹豐二年一月十二日攻占武昌,這是太平軍三次攻占武昌中的第一次。不過同年二月即為清軍收複。鹹豐四年六月二十六日,太平軍再次攻占武昌。十月十四日,曾國藩部湘軍在羅澤南及江忠源率領下,再次收複武昌。這是清軍攻克武昌,也是對太平軍征戰計劃的一次沉重打擊。這年十二月二日,曾國藩又在田家鎮戰勝太平軍的頑強抵抗,贏得了完全的勝利。與此同時,上海城亦於鹹豐五年二月從被起義的小刀會手中收複,直到鹹豐五年五月底,北伐的太平軍也已基本宣告失敗。
正當曾國藩部順江而下進至九江時,遭到太平軍將領林啟容部之頑強阻擊。林啟容於太平軍初建時即參加起義,是太平軍中一員英勇善戰的將領,曾國藩的一部分水軍被太平軍困於鄱陽湖;在長江另一部湘軍水軍也被擊敗,甚至曾國藩的座艦亦為太平軍俘獲;餘下的艦隻又大多毀於一場風暴之中。由於連連失利,曾國藩部士氣低落。曾國藩為此老了好多,曾經再次投水自殺但被人救起。經過一番整頓,鹹豐五年四月三日,太平軍為削弱清軍對九江之攻擊,發起攻勢,第三次攻占武昌。此時曾國藩不顧武昌失守,隻是命塔齊布繼續攻打九江。同時另派羅澤南及胡林翼前往收複武昌,他自己則坐鎮南昌,吸引太平軍主力。但不久,塔齊布及羅澤南雙雙戰死,曾國藩自己也遭到太平軍石達開的鉗製。曾國藩此時已麵臨全盤崩潰的局麵,幸虧曾國藩遇事還算冷靜沉著,善於應付意外,加之知人善用,胡林翼與李續賓終於鹹豐六年十二月十九日最後一次收複武昌。由於彭玉以之協同作戰,其弟曾國荃又率軍自湖南來援,曾國藩在南昌之困境,得到緩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