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源(1794—1857年),清末思想家、史學家、文學家。原名遠達,字默深,湖南邵陽人。道光進士。官高郵知州。從劉逢祿學《公羊春秋》,與龔自珍同屬主張“經世致用”的今文經學派。鴉片戰爭時,入就兩江總督裕謙幕,參與浙東抗英戰役。痛憤時事,1842年(道光二十二年)成《聖武記》。又受林則徐囑托,據《四洲誌》和中外文獻資料,編成《海國圖誌》。主張“師夷之長技以製夷”,學習西方技藝,製造槍炮、輪船,加強海防,抵抗外國侵略。提倡辦民用工業,要求改革漕運、鹽法,減輕賦稅,兼顧商人利益。強調“變古愈盡,便民愈甚”。對後來思想界有相當影響。主張“及之而後知”,“知”從“行”中來,堅持“以實事程實功,以實功程實事”,抨擊理學家的“心性迂談”。詩文風格遵勁。

曾協助江蘇布政使賀長齡編成《皇朝經世文緡》。今人輯有《魏源集》。

魏源七八歲時,就入了家塾。他用功學習,日夜苦讀,母親擔心他把身體搞壞了,常常勸他早些關燈睡覺,但他卻躲在被裏,偷偷的點燈看書。

魏源9歲應童子試。縣令聽說他很聰明,就想試試他,縣令指著茶甌(ōu)中的《太極圖》說。“懷中含太極。”魏源還沒吃早點,懷藏兩個麥餅正想找機會吃它,忽見縣令出上聯考他,便以麥餅為題脫口應道:“腹內孕乾坤。”

縣令一聽,大為讚賞,說他是神童,日後肯定有所作為,就這樣,魏源就聞名縣內了。到15歲時,他隨父親到了北京,與陳沆、龔自珍等人過從過從:來往。甚密,他剛剛嶄露頭角,他的詩作已得到京城的大臣們的讚揚。

後來由於父親去世,魏源回到蘇州。這時陶澎(pēnɡ)任兩江總督。由於兩淮鹽產價格較高,官鹽銷路不暢,而鹽梟(xiāo)販運私鹽情況嚴重,陶澍邀請魏源商籌兩淮鹽法。魏源提出“救弊先其急”,主張先改革淮北鹽票製度,減掉那些不必要的費用支出,降低鹽價,於是官鹽銷路很好,鹽政收入就增加了。

鴉片戰爭爆發後,英軍進犯我國沿海一帶,林則徐推薦魏源為兩江總督裕謙的幕僚。這一年九月,英軍攻陷定海,接著又進攻鎮海。由於提督餘步雲潰退,總兵謝朝恩戰死,鎮海陷落,裕謙率軍苦戰不支,自殺殉國。這些慘敗的戰例,給魏源以極大的震動。清朝“天朝大國”的聲威一落千丈,民族自尊心、自豪感受到嚴重挫傷。對此,魏源撫今思昔,寫了一部叫《聖武記》的書。這部書有40卷,40餘萬言。反映了他反對外國侵略,要求振興中華的進步思想。

希望戰敗之後能夠舉國同仇敵愾,重振國威。他對清初的赫赫武功異常懷戀,希望再度出現清王朝“一喜四海春,一怒四海秋。四夷來朝”的盛世。

後來魏源參加會試和殿試,中第三甲,賜同進士出身,被任為揚州府東台縣知縣。這時候,林則徐因在廣州禁煙被革職,從廣東到浙江軍營效力,後又再次革職,發東河“贖罪”,在京口(今江蘇鎮江)會見了魏源。兩人同床而臥,傾心交談國事。接著林則徐捧出一大捆書報,將他自己主持譯成《四洲誌》的資料,交給魏源,囑托他編撰《海國圖誌》。魏源早就有有此誌向,欣然答應。這一夜,兩人情意親摯,消解了胸中憂思,互相勉勵為國出力。

魏源珍重林則徐的委托,在東台任職後,他都用了很多時間從事《海國圖誌》的撰述。當魏源寫完了最後一頁時,他懷著激情寫道:“因其所長而用之,即因其所長而製之。”在他看來,隻要中國學習西方的先進技術,馬上就會人才輩出,恢複到以前的清朝大國。

《海國圖誌》共計50卷,包含著魏源深深的愛國之情,是當時中國人民了解和抵抗西方的珍貴典籍。書中魏源完整地提出了“以夷攻夷”和“師夷之長技以製夷”的反侵略的鮮明綱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