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夷攻夷”,表現了魏源對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在爭奪外國市場中互相攻擊的粗淺認識,並企圖加以利用。“師夷之長技以製夷”,是在總結鴉片戰爭的敵我雙方具體優劣條件後得出的反抗侵略的有效方案。

同時,魏源還針對官僚腐敗,以及統治集團的昏聵昏聵(kuì):眼花耳聾。比喻頭腦糊塗,不明是非。

無能,提出革除舊習的主張。魏源已認識到,不進行內政的改革,光憑銳利的武器,是抵抗不了侵略的。魏源的這種主張,在為近代中國尋找前進的方向。

魏源還認為知識分子都應該研究“經世致用”之學,反對沉迷於故紙堆中。對乾嘉以來士大夫窮究訓詁訓估:對古書字句的解釋。考據之學,他深惡痛絕。他強調“六經”隻是古代詩文彙編和文獻資料,不能當作金科玉律金科玉律:原來形容盡善盡美的法律條文。後比喻不可改變的信條或規定。,靠它來治理國家。他和龔自珍都是今文經學運動的先驅,大力提倡“經世致用”。

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美、法垂涎英國在中國的既得利益,強迫清政府簽訂中美《望廈條約》和中法《黃埔條約》,其他各國也紛紛接踵而來,獲得了英、美、法同樣的權利。目睹西方列強侵犯中國更多的利益,吮吸中國人民更多的血汗。魏源希望中國獨立富強和“師夷之長技以製夷’”的思想更為強烈,並深感《海國圖誌》50卷本的不足。於是他廣泛收集材料,將《海國圖誌》增補成100卷。他增補的內容大量介紹了美國、瑞士等資本主義國家的民主政體。魏源稱讚美國的憲法“可垂奕(yì)世而無弊”,把“不立王侯”的瑞士,譽為“西土桃花源”。

魏源在《海國圖誌》中說,寫這部書是因為第一次鴉片戰爭後,“凡有血氣者都感到悲憤,都應有所動。所以,這部書是憂憤之作,是對付侵略者的兵書。”

如果說林則徐是近代史上放眼看世界的第一人,那麼魏源是提出向西方學習的第一人。當時中國在封建專製統治下,向西方學習被認為是大逆不道的忘本行為,頑固派對此自然是竭力反對的,認為西方的先進科學技術是“淫巧之為”;學習西方是“示弱外夷”。對這些荒唐言論和愚蠢看法,魏源進行了有力的駁斥。他說:“英國的船炮,在中國視為絕技,在西洋各國視為尋常。廣東互市二百年,邪教鴉片煙毒也接受了,就是打仗的利器,不肯向別人學習,接受過來,寧肯被動挨打,不肯自強學習,這是何其糊塗?”指出了頑固派的無知。

這裏,魏源更加提倡學習西方技術,是為了使國富民強,中國也能和列強並駕齊驅,而不受其欺侮,這和“示弱外夷”是兩碼事。自己落後挨打,而又不正視現實,就永遠也站不起來。

魏源在文學史上,也是開風氣之先的少數詩人之一。梁啟超曾說,在晚清道光、同治時期學界產生一種新精神。“代表這種新精神的人,是龔定庵(自珍)和魏默深”,兩位著名的詩人。

如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他重遊長城,寫下這樣一首詩:

讀史籌邊二十年,撐胸影子是山川。夢回漢史旄頭外,心在秦時明月光。

這首詩大意是說,讀史書,籌劃邊疆防務已20年,心裏想著的是祖國的大好河山。夢裏常常回到比漢使征途更遠的地方,心中比古人寫“秦時明月”時更焦急如焚(fén)。魏源表達了捍衛邊疆、抵禦侵略的雄心壯誌。

魏源1857年在杭州去世。他生平愛西湖山水,死後即葬南屏山的方家峪。

魏源一生著述宏富宏富:豐富除《武聖記》和《海國圖誌》外,還有《古微堂集》、《老子本義》、《元史新編》等許多作品。在清末葉的思想家、史學家中,他著述的豐富和影響的深遠是少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