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緒二十五年,年已76歲高齡的李鴻章,奉命到山東勘查山東黃河工程。他盡力查訪,陳述了不少有效的主張,但最後由於清廷無法實施而告終。同年年底李鴻章得任兩廣總督之職再次出山,在兩廣總督任上,他接到慈禧“剿殺康黨”的旨令。他最後由於奉旨而行,逮捕了一些保皇會成員,也對孫中山的革命黨人起義進行過鎮壓,然而在可能的情況下,他還是盡力保康有為祖墳,常與康有為、梁啟超等人書信聯係,並與孫中山的革命黨也頻繁接觸。這些行為,表明他既不願割掉賴以榮升的清王朝的臍帶,又對變革自強存有希望。
光緒二十六年,聲勢浩大的義和團運動爆發。英、法、俄、日、美、德、意、奧八個帝國主義國家集結起數萬人的八國聯軍,挑起了侵華戰爭。在清政府內部,展開了對義和團“剿”與“撫”,對八國聯軍“和”與“戰”的爭論。最後慈禧一派占據上風,他們主張利用義和團去打洋人,以求其兩敗俱傷。六月二十一日,清政府向聯軍宣戰。正當朝廷“和”、“戰”、“剿”、“撫”兩派爭論不休之時,兩江總督劉坤一、湖廣總督張之洞,和各國駐上海領事會商,炮製了一個《東南互保章程》,李鴻章雖未直接參加“東南互保”,但他是支持這個章程的。李鴻章一貫主張鎮壓人民革命,並靠鎮壓人民起家,這次也不例外。在洋務和外交活動中他從崇洋發展到懼洋,因此十分害怕八國的聯合進攻,他對“東南互保”是積極支持的。
同年七月,慈禧太後見形勢非常不妙,急調李鴻章回任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為向外國妥協做準備。此時李鴻章已聽不進香港總督卜力、革命黨人要他兩廣獨立的主張,離開兩廣北上。八月十四比八國聯軍攻破北京,慈禧、光緒和部分大臣倉皇出逃西安,途中下罪己詔,嚴令剿殺義和團,並授權李鴻章“便宜行事”,讓他和帝國主義商談投降議和。慶親王和李鴻章被任為議和全權大臣,收拾殘局。
慈禧太後在獲知外國列強可以保證她最高權力,不把她作為戰爭禍首的前提下,下詔讓李鴻章“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要他全部答應《議和大綱》十條要求。光緒二十七年,各國列強逼迫清政府簽訂了喪權辱國的《辛醜條約》。李鴻章代表清政府在條約上簽了字。條約的主要內容:懲辦戰犯;中國賠款四萬五千萬兩白銀,三十九年付清,年息四厘,本息總計九萬八千萬兩;在北京東交民巷設使館區,外國駐兵把守,中國人不得入內;拆毀大沽至北京所有防禦設施,並允許外國軍隊在十三處駐軍;取締一切反帝活動。這一條約使全中國和清王朝直接處於了列強的刺刀之下,陷入半殖民地的深淵。
條約簽訂之後,李鴻章奉命署理新成立的外務部。由於戰亂的恐嚇和忙於議和活動,也由於賣國條約受到輿論的強烈指責,李鴻章終於一病不起,在《辛醜條約》簽定後不久的光緒二十七年十一月七日死去,終年78歲,正在從西安返京途中的慈禧得知這一消息後,立即派恭親王博偉前去祭奠,並下詔對李鴻章追諡文忠,晉封一等侯爵,賜太子太師,入賢良祠祭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