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宣懷(1844—1916),江蘇武進人。字杏蘇,號愚齋。1870年(清同治九年)入李鴻章幕。曾督辦輪船招商局、總辦中國電報局、督辦華盛紡織總廠,又任山東登萊兵備道兼東海關監督、天津海關道兼津海關監督。1896年(光緒二十二年)起,相繼接辦漢陽鐵廠、大冶鐵礦,兼辦萍鄉煤礦,經辦盧漢鐵路,督辦中國鐵路總公司,創辦中國通商銀行。1900年參與東南互保活動。次年升任會辦商約大臣,向列強出賣鐵路和礦山利權。後創辦天津中西學堂和上海南洋公學。1908年任郵傳部右侍郎,成立漢冶萍煤鐵廠礦公司。1911年初(宣統二年底)在皇族內閣郵傳部大臣任內,與四國銀行團簽訂湖廣鐵路借款合同激起鐵路風潮。武昌起義爆發,被革職,逃亡日本。1912年返回上海。有《愚齋存稿》及《盛宣懷未刊信稿》等。
盛宣懷出生在一官僚家庭。祖父盛隆,曾任浙江海寧州知州。父盛康,官至湖北鹽法道。盛宣懷自小也和其他官宦子弟一樣,希望能踏上仕途,升官發財。他埋頭於《四書》、《五經》。1866年(同治六年),盛宣懷考中秀才。為了考中舉人,他日夜苦讀,但連續三次報考舉人,都名落孫山。盛宣懷受此打擊,認為走科舉之路沒有希望,得重新選擇自己的人生之路。
幾年後楊宗濂舉薦他進入了李鴻章幕,不久取得李鴻章的信任,得以參與其創辦的洋務民用性企業,也正是由於這一契機,使盛宣懷的人生之路從此走向飛黃騰達。
盛宣懷深知自己非科甲出身,若想平步青雲,必須拿出真正的成績來。在當時,洋務大官僚幾乎都一致認為興辦洋務軍事工業,才能求強致富,這是關係到清政府統治的頭等大事。盛宣懷沒有參加洋務派所辦的軍事工業活動,卻抓住機遇,掌握了近代民用企業的管理權。
創辦民用企業困難重重,不僅缺乏資金、技術和設備,而且舊的頑固勢力也出來作梗,但盛宣懷沒有打退堂鼓。1872年4月,盛宣懷參與創辦第一個洋務民用企業輪船招商局,就是抱著“以分洋商之利”的目的積極籌備的。他製定《輪船章程》,為招商局的經營管理做了最初的規劃。該局開辦之時盛宣懷被委任為會辦,由於李鴻章的支持,他謀得了督辦職務,掌握了招商局的用人管理實權,奠定了他在清末經濟領域內的重要地位。
1875年為了建立海防和求富,清政府不斷引進機器用於煤礦開采。盛宣懷被派到湖北去籌辦湖北開采煤鐵總局,他先後帶領外國工程師馬立師、敦來到湖北廣濟、興國等處勘探煤鐵礦藏。並於1878年初購得大冶鐵礦山。因為經費緊張,不得已半途而廢。但是,盛宣懷在湖北開展的工作,為後來洋務派大員張之洞創辦漢陽鐵廠鋪平了道路。
盛宣懷經管另一洋務企業是電報局。1881年,他被李鴻章奏請任電報局的總辦,從此在架設電線、創辦電報上勞累奔波,取得了很大成績。第二年,盛宣懷又接辦了蘇浙閩粵等省陸線,不久又架設長江線。1885年,因“海防需要”,設濟南至煙台線,隨又添至威海、劉公島、金線頂等地方。由於東三省邊防吃黑,由奉天接展至吉林琿(huī)春陸線。又因鄭州黃河決口,為了籌辦工賑等事宜,由濟南接設電線至開封。1888年,因襄樊地處交通要道,且為湖北的重要邊防要塞,乃由沙市起設線至襄樊,又逐漸延伸至襄陽到老河口的電線。1895年,由西安起接設電線與老河口相接,使得西北電線得以西線傳遞。電報局是洋務派官僚辦企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所設電線也是清政府適應軍事需要才大力發展的,但不能否認,盛宣懷在經營、管理方麵所下的功夫。
1896年是對於盛宣懷來說是個好年頭。這年4月,張之洞為籌辦盧漢鐵路和漢陽鐵廠準備招商集資,請盛宣懷到武昌詳談,二人談得非常投機,盛給張留下了非常好的印象,認為他是辦企業的人才。中日甲午戰爭以後,中國自辦鐵路和開采礦山,就是對外國資本的抵製。盛宣懷在承辦漢陽鐵廠後,多次申明必須掌握所有權。在他看來,如果不堅持這一原則,恐怕廠與路都會為外商侵占,後患無窮。
因此,盛宣懷主張借洋債築路而反對洋人入股,因為洋人入股築路,路權必為洋人所占,而借款自造則不同,債是洋債,路是華路,不要海關收入作為抵押。1897年,英商屢次要求承造粵漢鐵路,他認為如滿足英商要求,則沿海內地都為其扼(è)製,堅決不同意讓英商辦。盛宣懷在維護國家利益方麵做了很多貢獻。
盛宣懷看到西方列強奪取中國礦權,造成了許多有損中國利益的情形,指出不能為外人占去礦權與路權,也不許將礦產原材料製為成品。於是,他多方籌借資金在全國範圍內購買礦山,在上海設立勘礦總公司,組織人員勘查礦藏。1908年3月,盛宣懷合並漢陽鐵廠、大冶鐵礦、萍鄉煤礦為漢冶萍公司,形成了一個龐大的鋼鐵集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