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宣懷雖說經濟事業上取得較大成功,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裏,沒有權力也是行不通的。因此,盛宣懷也積極參與政治活動。1900年義和團運動時期,八國聯軍入侵中國,當北方義和團和清軍英勇抵抗侵略軍之時,英國以保護長江沿岸的商民為借口,派軍艦闖入長江,並占據沿岸的商埠。這是英國侵略者為阻止義和團運動進入南方,保護其在長江流域利益的不法行動。鑒於這種情形,盛宣懷第一個提出“東南互保”之議,他與各國領事經過一段時間商議,提出“互保”方針告知東南幾省的督撫:剿團、護使不援京師;上海租界歸各國保護,長江內地均歸督撫保護。各省督撫對盛宣懷的這一提議深表讚同,他們派盛宣懷為代表與各國領事盡快商討訂約。這時,原先隻有英國參加的“互保”活動,引起了其他國家的注意,美、法、俄、德等國也加入進來。清政府宣戰令傳到東南各省後,劉坤一、張之洞和李鴻章拒不執行。他們和盛宣懷積極謀劃,為促東南互保的形成。盛宣懷積極奔走,代表東南督撫與外國駐上海領事代表美國人古納訂立了互保章程。

“東南互保”表麵看來與清政府的對外“宣戰”自相矛盾,但實際上對內鎮壓義和團,對外妥協二者又是一致的。因此,清朝最高統治者後來認為,“互保”對自己的統治利益有利,於是對《東南互保章程》立下汗馬功勞的盛宣懷大加獎賞,賜予其太子少保的官銜,這為盛宣懷以後的政治活動幫了大忙。

盛宣懷對清王朝是十分依賴的,他企望靠清政府的權勢來增強其經濟勢力。因而,對清末風起雲湧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盛宣懷是十分敵視的。對於各地的饑民暴動,他建議招撫為主,打擊為輔;對於一些比較有組織的會黨起義,他主張全力進剿。革命派以推翻清王朝,建立共和國為理想,不斷發動武裝起義。盛宣懷為此憂心忡忡,擔心革命力量壯大,一發不可收拾。

盛宣懷為了壯大自己的經濟實力,主張鐵路幹線國有,企圖形成自己掌握的壟斷經濟體係,結果引起各地保路運動的發生,直接導致辛亥革命的爆發。

前麵講到的漢冶萍公司,是鋼鐵聯合企業壟斷組織的逐步形成。1909年,盛宣懷又重新控製輪船招商局,他所主管的中國通商銀行也有較大的發展。1910年,盛宣懷又被任命為幫辦度支幣製事宜,可以統一鑄幣大權。為此,他極力要建立自己的經濟壟斷體係。”雖然郵傳部尚書職務對其管轄鐵路提供了方便,但鐵路所有權收歸國有後不僅便於控製,且有利於與外國人進行交易。1911年,清政府終於宣布鐵路國有。盛宣懷會同度支部與英、美、法、德四國銀行團訂立了川漢、粵漢借款合同。此舉招致國內一片叫罵聲,由此爆發了轟轟烈烈的保路運動,盛宣懷成為革命所打擊的對象。

武昌起義爆發後,盛宣懷力勸隱居河南的袁世凱出山進行鎮壓,並答應提供軍餉,但革命的發展形勢不像盛宣懷所想的那樣,清王朝大勢已去,且為平息眾怒,還把盛宣懷革了職,他在國內難以立足,隻得流亡日本,但輪船、漢冶萍等重要企業還在他的掌握之中。

南京臨時政府成立後,中外反動勢力企圖聯合扼殺這個新生政權,首先在經濟上進行封鎖。遠在日本的盛宣懷也積極響應,站在反動勢力一邊,對臨時政府持仇視態度。當南京政府迫不得已要將漢冶萍作為中日合辦以及招商局作抵押向日本借款時,盛宣懷堅決反對,當然,他並不是站在民族利益上來反對,而是出於對政府的仇視。

盛宣懷失去了賴以生存的清政府以後,又把眼光盯到了袁世凱身上,他希望憑借這個實力派人物能保下他那萬貫家產。於是,袁世凱竊國為民國總統之時,盛宣懷處處表彰袁的非凡才能。因此。反對袁世凱破壞民國的“二次革命”爆發,盛宣懷竟說這是革命流毒忽又發作,咒罵“二次革命”是一次“叛亂不息”,希望北洋軍南下消滅這支革命力量。

袁世凱對盛宣懷也給予回報,盛宣懷回國後避居青島,對漢冶萍公司和招商局重新主持,袁政府在其經營、發展時給予扶持,這更讓盛宣懷感激涕零。晚年的盛宣懷,雖不如辛亥革命前那樣春風得意,但也有了個還算自己滿意的結局。1916年,這個在近代中國政治和經濟領域裏曾經顯赫一時,頗有影響的盛宣懷病逝,終年62歲。

盛宣懷是洋務活動中的中堅人物,他推行商本商辦民用企業對社會是起了一定的作用,但他與袁世凱勾結,仇視革命又是他人生一大敗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