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渡重洋尋求真理

孫中山(1866—1925),名文,字逸仙,曾化名中山樵(qiáo),所以中山成了他的號。他出生於廣東香山縣(今中山縣)翠亨村的一個農民家庭。孫中山童年時,家境貧困,缺衣少食,6歲就參加農業勞動。10歲開始讀書,整天背誦《三字經》、《千字文》,因為在家裏生活不下去了,12歲那年,他跟隨母親楊氏離鄉背井,到檀香山投靠經過艱苦經營已成為華僑資本家的大哥孫眉。出國遠行開闊了這個少年的眼界,他感歎世界之大,渴望去了解這一切。第二年,他進入英、美教會辦的學校讀書,學習近代科學文化知識,受到西方資產階級民主思想的影響,逐漸感到了祖國的貧窮落後,因而產生了改良祖國,讓中國像外國一樣富強的良好願望。他極注意外國資產階級革命的曆史,愛讀華盛頓、林肯等人的傳記。1883年夏,他由檀香山返回祖國,從香港赴香山縣途中,對清朝官吏勒索進行抗辯。他對同船的旅客說:“中國在這些腐敗萬惡的官吏掌握中,我們要團結起來和他們鬥爭到底。”是年秋,他在家鄉翠亨村毀壞廟中北極殿裏的神像,鄉紳責難,被迫離鄉赴香港。11日,入英基督教聖公會所辦的拔萃書室中等學校讀書;次年4月,入香港當局所辦的域多利書院(中等學校,後改為皇仁書院)讀書。

1886年夏,孫中山在域多利書院畢業後,決定學醫,於是進入廣州博濟醫院附設南華醫校讀書,結識與會黨有關係的同學鄭士良;次年1月,入香港雅麗西醫書院(即香港大學醫學院前身)深造,結識該校英籍教務長康德黎和兼課教師何啟。他在學習期間曾致書香山籍的退職洋務派官僚鄭藻如,提出興農桑業、禁絕鴉片、普及教育三項建議。先在香山倡行,然後推廣全國。他課餘經常和同學在一起,暢談國事,發表反清言論。1892年7月,孫中山以最優異的成績,接受了教務長康德黎教授頒發的西醫書院第一名畢業執照並獲醫科碩士學位。於是,他開始了以醫術濟世的新生活。起先在澳門掛牌行醫,對貧窮病人免費治療,由於聲名鵲起,遭到澳門 葡籍醫界排擠,被迫轉到廣州行醫。他的醫德高尚,

行醫認真負責。然而,他從中法戰爭中看到了清政府的腐敗無能,深重的民族危機,使他對醫術濟世的效果發生了懷疑,愈來愈痛切地感到:醫生的醫道再好,也隻能救治一些同胞的生命和傷痛,“所救有限”,並不能使災難深重的祖國轉危為安,而要醫治整個國家的病痛,挽救祖國於危亡之中,必須從政治上改變中國的現狀。為了“救人救國”,他決心棄醫從政,離開廣州的醫務診所返回翠亨村.踏上了改革中國政治的新裏程。

孫中山回到家鄉,關起門,寫了一篇上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李鴻章的書稿。他認為:“人盡其才,地盡其利,物盡其用,貨暢其流,是治國之大本。”如隻“仿行西法,以籌自強”,“而不急於此四者,徒惟堅船利炮之是務,是舍本而求末。”這就是要清政府仿行西方資本主義製度,開辦學校,培養人才;設立農官,興修水利,發展農業生產;開礦山、築鐵路、設工廠,采用近代機器生產;實行保護工商業的政策等等。他強調在這四方麵發展起來,“然後修我政理,宏我規模,治我軍實,保我藩邦”。那時西方國家,“其能匹哉”!這是一篇趕超西方列強國家的建設宏圖,時至今日仍有可以借鑒的價值。

1894年初,孫中山在上海先去見香山的同鄉《盛世危言》的作者鄭觀應,想請他幫助介紹會見李鴻章。結果過了半年,仍無音訊,李鴻章怎麼會見一個平民呢?

孫中山試圖以政治改良的方式富國強兵,報國無門,從而“知和平方法無可複施”,於是摒棄了改良思想,堅定地走了推翻清朝統治的革命道路。

救亡圖存領導革命

1894年秋,孫中山又一次由上海赴檀香山,積極向華僑宣傳革命,得到20多個進步華僑的支持。於11月,成立了第一個資產階級革命團體興中會。《興中會宣言》指出,當時中國是“列強環列”,“蠶食鯨吞”,“瓜分豆剖”,號召救亡圖存。當時,日本侵略軍已經攻占北洋海軍的要塞旅順和大連,京、津震動,形勢危迫。孫中山認為機不可失,即率領會員數人,從檀香山趕回香港,於1895年2月成立香港興中會總會。他與陸浩東、鄭士良、陳少白、楊鶴齡等進行研究,準備發動起義。對清政府的殘暴腐敗,正麵進行猛烈抨擊,並在入會誓詞中,明確提出“驅除韃(dá)虜(指清朝皇族),恢複中華,創立合眾政府”的奮鬥目標。這是中國資產階級革命派的第一個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