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孫中山把握住了國家政權這個革命的根本問題,提出的口號很有號召力。
興中會成立以後,孫中山立即策劃在廣州發動起義。他將興中會總部搬到香港,作為推翻清朝的武裝起義的指揮機構。經過半年多的策劃,團結了數千人,他毅然決定:於1895年10月26日(農曆重陽節),利用秋祭掃墓的時機,聚集省城,炸毀兩廣總督府,奪取廣州城。可是,因叛徒的出賣與香港殖民當局將探得的情況向清政府告密,兩廣總督獲悉了孫中山的廣州舉事計劃。起義的第一槍還未打響,廣州城內已遍貼“緝拿孫文”的告示,並懸賞1000大洋。情勢十分危急,會友們催孫中山趕快逃離,他卻說:“同誌們都在為革命流血,我怎臨陣逃脫呢?”他冒著生命危險,疏散會員,銷毀密件,10多天後才在一個夜晚撤離廣州,經香港流亡日本。興中會骨幹成員,陸浩東被捕,英勇就義,孫中山稱讚他是“為革命犧牲的第一人”。
孫中山到日本後,成立興中會橫濱分會,廣泛聯絡華僑。清政府視孫中山為叛逆要犯,通知有關各國公使注意緝拿。為了避人耳目,孫中山剪掉長辮,換下長衫,還取了個日本名字“中山樵”。但仍沒有躲過清朝鷹犬的追蹤。在他赴倫敦,著手對世界第一個資本主義強國進行考察時,竟遭清廷駐英使館非法綁架,企圖陰謀殺害,幸虧他的英籍教師和朋友,多方營救才得脫險。
孫中山脫險後,結識了英國各界人士。英國劍橋大學漢學家翟理斯教授正在編著《中國名人辭典》。準備將孫中山列入書中,因此,請他寫一篇自傳。孫中山向他敘述了25歲以前的經曆和改造中國的堅定信念,反映了孫中山早期的政治思想。
孫中山為了讓英國社會更清楚地了解事件的真相,用英文寫了《倫敦被難記》,在國布裏斯特耳出版社出版,後來被譯成日、俄、漢各國文字。有些國家還把孫中山的這段遭遇編成戲劇和電影公演。因此,孫逸仙這個名字被許多國家所熟知。他的革命事業也因此博得各國正義人士的同情和支持。
在英國獲救後,更加堅定了孫中山尋求救國真理的決心。孫中山獲釋後,“沒有浪費一分鍾時間去玩樂,他總是不停地工作”。他說:“我一生的嗜好,除了革命之外,隻有讀書。我一天不讀書,便不能夠生活。”他廣泛閱讀資本主義國家的政治、經濟理論,希望從中找到救國救民的真理。
此後,孫中山風塵仆仆,遠涉重洋,奔走呼號於亞、歐、美洲各地,宣傳“革命救國”的道理。一切愛國誌士仁人,無不為孫中山的革命精神所激勵,不遠萬裏去找他,盼望中華崛起的愛國華僑,掀起募捐獻款熱。
1900年,我國爆發了義和團反帝愛國運動,八國聯軍開始武裝幹涉。10月,孫中山組織了惠州起義。因缺乏外援,惠州起義失敗了。但這些起義卻使孫中山受到了極大的鼓舞。一方麵他覺得清軍不堪一擊,另一方麵也深深地感到此次起義與五年前的處境大不相同,那時人們還罵他是“亂臣賊子”,而現在人們卻在為起義未能成功而歎息,民眾的覺醒,讓孫中山感到很欣慰。
惠州起義被鎮壓,孫中山再次遠涉重洋四處奔走。就在這時期,華興會、光複會、日知會、科學補習所等資產階級革命小團體相繼湧現,民主思想深入人心,湧現了一大批的革命實幹者和宣傳家,這為資產階級政黨做好了一切的準備。
1905年夏,孫中山從歐洲到達日本,同黃興、宋教仁等商討組織統一的革命政黨。7月30日,孫中山等在日本東京召開了各團體的第一次聯合會,決定建立“中國同盟會”,孫中山提議以“驅除韃虜,恢複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為綱領,有一些人對“平均地權”表示懷疑.經孫中山詳細解釋後通過。同盟會有了一個共同的綱領,使資產階級有了一個明確的奮鬥目標,從思想上武裝起來了。8月20日,中國同盟會在東京正式成立,孫中山被推選為總理。在同年 11月26日,同盟會機關報《民報》在東京創刊,孫中山在發刊詞中對十六字綱領作了進一步闡述,首次公開提出了“民族”、“民權”、“民生”三大主義的革命號召,鮮明的舉起了三民主義的光輝旗幟。同盟會是中國第一個資產階級革命政黨,它的成立使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向前跨進了一大步。孫中山說:“從此革命風潮一日千裏,不可抑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