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啟超(1873—1927),中國近代維新派領袖,學者。字卓如,號任公,又號飲冰室主人。廣東新會人。清光緒舉人。和其師康有為一起,倡導變法維新,並稱“康梁”。1895年(光緒二十一年)赴北京參加會試,追隨康有為發動公車上書。1896年在上海主編《時務報》,發表《變法通議》,編輯《西政叢書》,次年主講長少時務學堂,積極鼓吹和推進維新運動。1898年入京,參與百日維新,以六品銜辦京師大學堂、譯書局。戊戌政變後逃亡日本。初編《清議報》,繼編《新民叢報》,堅持立憲保皇,受到民主革命派的批判。但介紹西方資產階級社會、政治、經濟學說,對當時知識界有較大影響。辛亥革命後,以立憲黨為基礎組成進步黨,出任袁世凱政府司法總長。1916年則策動蔡鍔組織護國軍反袁,後又組織研究係,與段祺瑞合作,出任財政總長。“五四”時期,反對“打倒孔家店”的口號。曾倡導文體改良的“詩界革命”和“小說界革命”。早年所作政論文,流利暢達,感情奔放,頗有特色。晚年在清華學校講學。著述涉及政治、經濟、哲學、曆史、語言、宗教及文化藝術、文字音韻等。其著作編為《飲冰室合集》。
梁啟超出身於小地主家庭。其家雖然比較富裕,但由於沒有什麼人當大官,還隻屬於“富而不貴”的小地主之列。為了能夠擠身於統治階級之列,他祖父梁維清曾立誌於學,奮鬥一生,隻中了個秀才,做了一個八品小官。他父親梁寶瑛屢試不第,梁啟超自幼接受祖父和父親的啟蒙教育。
他10歲到廣州應童子試,曾在船上吟詠“太公垂釣後,膠鬲舉鹽初”詩句,引起全船注目。於是“神童”之名傳遍縣城。他12歲中秀才,17歲中舉人,才華橫溢,家中都把他引以為榮。
1890年(光緒十六年)初,梁啟超赴北京參加會試,落第後於返鄉途中,購得《瀛環誌略》一書,被書中的內容吸引,於是認真研讀,這是他獲得世界知識的開始。同時,他又見到了江南製造總局翻譯的西學著作,從而激起了他對西學的興趣。
這年秋,他回到廣州,由他的同學陳千秋引見,
拜康有為為師。在這裏學習的三年期間,梁啟超在康有為創辦的萬木草堂不僅認真學習中國文學,而且廣泛瀏覽西洋著作。在今文經學和歐州著作的洗禮下,他接受了康有為的維新思想,從一個封建弟子變成了一個熱血沸騰的維新誌士。後來,他便跟隨康有為一起投入到了救亡圖存的運動中去了。
1895年4月,梁啟超與康有為正在京參加會試。當他們聽到中日簽訂的《馬關條約》內容時,極為憤慨。為了挽救民族危亡,梁啟超和康有為一道四處奔走,聯絡在京應試的18省舉人,發起著名的《公車上書》,向光緒皇帝提出拒和、遷都、變法的建議。這次上書光緒皇帝雖沒看到,但它標誌著從鴉片戰爭以來就萌芽發展的維新思想,這時正式發展成一場公開的政治改革運動,康有為和梁啟超作為資產階級的代表人物開始走上政治舞台。
為了讓人們接受維新思想,1895年 8月17日,梁啟超協助康有為在北京創辦《萬國公報》,後改為《中外紀聞》,並組建了“強學會”。梁啟超擔任強學會的書記員,積極協助康有為在北京開展變法運動的宣傳組織工作。第二年春,他來到上海,與汪康年、黃遵憲等人創辦《時務報》。這期間,他連續發表了《變法通議》等政論性文章,呼籲變法圖強。由於他才思敏捷,文筆流暢,觀點新穎。“士大夫爭相購其書。自通都大邑,下至窮鄉僻壤,無不知曉他的大名。”《時務報》在數月之間,銷售至萬餘份,創下了中國有報紙以來的最高銷量。從此,梁啟超名垂一時,人們將他和康有為並稱為“康梁”。此外,梁啟超還開展了許多活動,去澳門協助康廣仁等籌辦《知新報》;到上海創辦大同譯書局、女學堂及不纏足會等;還赴湖南,任時務學堂總教習。在時務學堂他進一步宣傳維新變法理論,廣泛介紹西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