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8年3月,梁啟超趕到北京,與康有為一起建立保國會,號召人們救國。同時,他又聯合百餘名舉人上書,要求廢除八股取士,開辦新學,抵抗侵略。6月11日,光緒帝下詔,宣布變法,梁啟超奉旨在總理衙門查看奏章,參與籌劃新政。7月3日,他又接受光緒帝的召見,被賞給六品官銜,辦理譯書局事務。他建議光緒帝設立編譯學堂,並提出獎勵工藝、資製新器的章程,均得到光緒帝的批準。在百日維新期間,梁啟超工作十分積極,充分發揮了他的宣傳和組織才能。梁啟超的這些活動,有力地推動了百日維新的進行。百日維新失敗後,他逃到日本避難。
1898年12月,梁啟超在日本橫濱創辦《清議報》,又著成《光緒聖德記》和《戊戌政變記》等,猛烈攻擊清政府及太後,盛讚光緒帝。翌(yì)年,在結識孫中山後,曾商討合作,共舉反清的問題,因康有為極力反對而作罷。1900年,梁啟超又奉康有為之命去檀香山建立保皇會,並在海外華僑中募集捐款,支持唐才常自立軍起義,企圖推翻慈禧,使光緒帝掌權,再行新政。後來,因自立軍失敗而從上海轉赴新加坡。不久,他又去歐洲遊曆,於1901年春,返回日本。
1902年2月,梁啟超在日本橫濱又創辦了代替《清議報》的《新民叢報》。《新民叢報》同《清議報》一樣廣泛介紹歐美的政治、經濟、思想文化,鼓吹自由、平等、民族主義等資產階級思想,批判封建主義,揭露清王朝的黑暗。清政府雖然明令禁止這兩種報紙的發行,但這兩種報紙發行量與日俱增,影響之大是其他任何報紙不可相比的。從1898年至1903年,他在這份報紙上共發表80多篇文章。他的文章氣勢磅礴,筆法細膩,使用的文字通俗易懂,清秀雋美,說理透徹,聲情並茂。郭沫若在回憶中也寫道:“平心而論,梁任公……負載著時代使命,標榜自由思想與封建的殘壘作戰……在那新興氣銳的言論麵前,差不多所有的舊思想、舊風習都好像在狂風中的敗葉,完全失掉了它的精彩……他是資產階級革命時代有力的代言者”。“他著的《意大利建國三傑》、他譯的《經國美談》,描寫的那些亡命誌士、建國英雄,真是令人心碎”。同時,他還花費了大量心血,先後撰寫了《盧梭學案》、《法理學大家孟德斯鳩之學說》等文,廣泛傳播了西方資產階級的啟蒙著作,在輿論界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被時人譽為“輿論界之驕子”。
從1903年起,中國曆史進入了以資產階級革命為主流的時代。令人遺憾的是梁啟超這時開始落伍了。從1904,隨他墮落為保皇派。梁啟超不僅死守保皇、君主立憲的主張,而且還親自出馬,與革命派圍繞著中國何去何從的問解展開長達數年的大論戰。在整個論城中,雖然他傾盡心力,強詞奪理,但由於他背離了曆史發展的方向,說理,此通彼阻,但由於他背離了曆史發展的方向,說明書,此通彼陰,前矛後盾,最後不得不敗下陣來。孫中山說他“忽言革命,忽言破壞”,“一人而持二說,首鼠兩端”;就連昔日讚揚過他“一字千金,”的摯友黃遵憲也責怪他“言屢易端,難於見信”。梁啟超在這一時期,政治上縣花常昏暗的。
1906年9月,清政府迫於形勢,宣布預備立憲。梁啟超大為激動,認為自己追求多年的立憲政體就要實現了。於是他在東京成立政聞社,為清朝的立憲呐喊助威。1908年,政聞社遷回上海,參與國內立憲活動,卻遭到清政府的查禁。同年,他指導立憲派聯絡近4萬人簽名上書請願,要求三年內召開國會;其後,他又不斷撰文,指責清廷預備立憲是個大騙局;要求縮短預備立憲期限,鼓勵國內立憲派發動大規模請願。但是清廷未予理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