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興領導的這次起義,就這樣失敗了,但黃興並不氣餒。1905年,經日本友人宮崎寅藏的介紹,黃興在東京結識了孫中山,他們誌趣相投,很談得來。他對孫中山提出的聯合各派力量、建立統一的革命組織的主張,深表讚同。經孫中山提議興中會和華興會合並的主張,黃興也同意了。

經過孫中山和黃興的積極籌備,中國同盟會籌備會如期在東京召開。出席會議的有興中會、華興會、光複會和科學實習所赴日成員黃興、陳天華、宋教仁、田桐、吳春腸等,以及其他留日學生共70餘人。日本誌士宮崎寅藏等與會。會議確定會名為“中國同盟會”。確定了同盟會的綱領為孫中山提出的“驅除韃虜,恢複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並舉行宣誓,公推黃興、陳天華、宋教仁、馬君武、汪兆銘等8人起草同盟會章程。8月20日,中國同盟會正式在東京成立。孫中山任總理,黃興任執行部庶務。相當於同盟會第二領袖。

同盟會成立以後,黃興積極奔走,履險蹈危,身先士卒,為武裝起義作了大量的具體工作。他在組織領導了欽州、防城起義和鎮南關起義。

1908年,黃興、梁仲實等人在河內組織同盟會員200餘人,成立“中華國民軍南軍”,於3月27日向廣西欽州進發,並約請清軍協統郭人漳響應。4月2日,起義軍在馬篤山擊敗清軍,接連打了幾次勝仗。郭人漳不僅不出兵響應,還率眾圍攻起義軍。黃興在敵眾我寡的形式麵前,招募敢死隊,乘夜間突襲敵營。清軍亂作一團,不戰而潰。於是起義軍在廣西欽州、廉州及上思一帶,建立了根據地,後因彈藥不濟,被迫退回河內。這次起義,使清廷大為震動,黃興的威名,也由此傳開了。

1910年11月,同盟會領導人孫中山在南洋檳榔嶼召集黃興、趙聲、胡漢民等同盟會重要骨幹以及南洋、國內東南各省代表秘密會議,分析了以前各次起義失敗的原因,總結了力量分散、組織不嚴密、準備不充分等教訓,決定集中力量,在廣州發動一次大規模的武裝起義,並具體布置了起義工作。受孫中山委托,由黃興具體負責領導大興起義。

黃興擔負起領導這次起義的重擔後,立刻開始籌措經費。1911年1月,在香港成立了統籌部,負責具體的準備工作。4月8日,黃興主持了統籌部的動員會議,製定了詳細的作戰計劃。並寫下了絕筆書:

本日馳赴陣地,誓身先士卒,努力殺賊,書此當以絕筆。

隨後黃興混入廣州,當晚在兩廣總督衙門附近的小東營五號設立了臨時指揮部。

這時,肖政府廣州當局已風聞革命黨人要起義的消息,陸續增加廣州城的兵力,並且控製了城內製高點越秀山。不久,已經聯絡好響應起義的一部分新軍士兵的槍械,也被當局提前收繳。在這種種不利的情況下,有人主張緩期進行,但是任何推遲起事的行動,都可能意味著前功盡棄。再說,軍火彈藥已經運入,萬一起義推遲進行,必然會被資金的主要資助者海外僑胞們誤解,這會對革命事業產生嚴重影響。他思慮再三,最後決定自己召集幾十個同誌去殺掉清朝的當地官員,以謝國人讓剩下的同誌撤退,以保存實力。

第二天,黃興又得知廣州新調來的士兵們大多都很同情革命,於是由於計劃一再變化,人員撤離了一部分,軍火也有一批尚未運到,這些都打亂了起義的原計劃,堅持到最後真正發動起義的,隻有黃興率領的分隊。

4月27日(農曆三月二十九日),震驚中外的廣州起義爆發了。下午4點多種,黃興在總指揮部集合起義隊伍,下了總動員令,慷慨激昂的出發了。

下午5時30分,黃興帶領130人衝向兩廣總督衙門。剛走出東轅門,就與清軍遭遇。黃興的右手中指和食指第一節被槍彈打斷,但他強忍劇痛用手指第二節扣槍射擊。和敵人展開了激戰。黃興見清軍越來越多,命令起義者分為三路突圍,他自帶一隊衝出南大門,邊戰邊撤退。他用肩頭撞開街旁一家已關門的小店,從店內伸出兩支槍,左右開弓,擊斃清兵七八人。等到夜色將近,清兵退卻,槍聲沉寂時,他用涼水衝洗了傷口,簡單的包紮一下,乘艇逃出了清軍的包圍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