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黃興見到了趕來參加起義的領導人趙聲,兩人痛哭失聲。黃興打算,單槍匹馬去為戰死的同誌報仇,被趙聲等拉住。4月29日,黃興由一位同誌護送潛回香港就醫。孫中山聽到黃興安全抵港後,高興的說:“革命有希望了。”
廣州起義失敗後。收殮殉難者,找到72具遺體,合葬在城東黃花崗,因此這次起義被稱為“黃花崗起義”。中華民國成立後,黃興為烈士們寫了挽聯:
七十二健兒,酣戰春雲湛碧血;
四百兆國子,愁看秋雨濕黃花。
此次起義失敗後,黃興等決定改變起義戰略,把革命陣地由南方轉到長江沿岸,並以武漢為革命中心地區。
10月10日武昌起義後,黃興接到宋教仁請他北上的電報,十分高興,立即啟程去上海。10月25日就從上海動身赴武昌前線。他換裝混在到前線的醫生當中,躲過了沿江各口清軍的嚴密稽查,順利到達武昌。當時,袁世凱集結了北洋精銳部隊猛攻漢口,形勢十分危急。湖北軍政府都督黎元洪,得知黃興在人民中享有盛望,即派人舉著寫有“黃興到”的大旗,騎馬在武昌城內和漢口戰領區跑了一圈,當地人心果然穩定下來了。
黃興到了武昌後,毅然挑起了指揮全軍的重擔。聽說漢口戰事最激烈,立即赴漢口督戰。義軍聽說黃興來到前線,軍心大振。這時,革命軍和清軍交戰了十餘日。黃興重新調整了戰略部署,發動反攻,奪回了幾處陣地。清軍見漢口一時攻不下,竟縱火焚燒街市,以致全城四處起火,革命軍無法立足,不得不移師武昌。黃興召開軍事會議,分析了當前局勢,決定先撤出漢口,固守漢陽,待湖南援軍一到,再行反攻。在這次會議上,黃興當選為中華民國軍政府戰時總司令。
黃興緊接著就親臨前線,把司令部設在漢陽昭忠祠。隨後發動士兵利用漢陽兵工廠的材料,日夜構築防禦工事,固守漢陽。不久,湖南援軍陸續抵達,16日兵分三路進攻漢口,當晚他率領部隊發動進攻。由於清軍火力強大,加之黃興統率的各路軍缺乏訓練,配合不好,沒能打敗清軍。
黃興隻得帶領部隊回守漢陽,他冒著槍林彈雨,親自在火線上督戰。清軍炮彈一個接一個落在他身邊,隨從強拽硬拉,才把他拖下前線。
盡管黃興率部拚死奮戰,但在清軍不斷增援的情況下,漢陽還是失陷了。黃興不得已乘船退回武昌。從10月28日到11月27日,黃興在武昌前線奮戰了整整一個月。漢陽雖然失守,但在當時是個了不起的戰績,不僅保衛了湖北軍政府,並且有力的阻擊了清軍,促進了全國革命形勢的急劇發展,最終推翻了腐敗的清王朝,迎來了中華民國南京臨時政府的誕生。
1912年元旦,黃興高興的出席了孫中山臨時大總統的就職典禮,並被委任陸軍總長兼參謀總長,負責指揮全軍作戰。4月1日,南京臨時政府結束後,黃興仍被任為南京留守府留守。後在袁世凱的高壓下,黃興將南方軍隊裁減了一部分,為了“破除猜疑”,又於6月正式辭去了南京留守職務。10月,黃興辭去了所有職務。
就在黃興以為革命成功時,1913年3月20日,袁世凱派人刺殺了國民黨重要領導人宋教仁,接著又派兵南下,企圖一舉撲滅南方革命力量。革命黨人毫無準備,連吃敗仗。黃興對袁世凱的幻想破滅。7月12日,原江西都督李烈鈞起兵討袁,“二次”革命”爆發。14日,黃興到了南京,召集軍事會議,決定出兵討袁。但因種種原因,“二次革命”也失敗了。黃興先後流亡日本、美國。袁世凱死後,1916年7月8日,黃興由日本回到上海。他和孫中山合作,共商建國大計。不久,因操勞過度,舊病複發,於10月31日去世,時年42歲。1917年春安葬湖南長沙嶽麓山。在近代中國曆史上,黃興與國父孫中山先生並稱於世,被尊為兩大偉人,他為推翻帝製,創建民國,捍衛共和製度建立了不朽的功勳,人民永遠懷念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