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瑾,浙江山陰(今紹興)人。原名聞瑾,小字玉姑,後改名瑾,字璿卿,東渡日本時別號競雄,又自稱鑒湖女俠。
1875年11月8日,秋道出生於福建廈門。她的祖父秋嘉禾在廈門府屬的雲霄廳任同知。由於她出身官宦人家,所以自幼就受到良好的啟蒙教育。秋瑾天賦很好,對一些古文常常能過目成誦。到十一二歲時,她還在父親的指導下。
秋謹自幼酷愛古代的俠義小說和曆史書籍。非常敬佩那些古代的遊俠,希望自己能像他們那樣解除人們的危難。在閱讀了陸遊、辛棄疾等愛國詩人的大量詩篇後,更激發了她的愛國熱情,立誌將來自己也要當一個女中豪傑,幹一番驚天動地的事業。
1890年,秋瑾全家返回紹興故居。秋瑾在住外婆家時,他跟隨精通武術的表兄練習拳、棒、刀、劍和騎馬射箭等武藝,而對於女孩家做的針線活不屑一顧。當時好友和女伴們都稱讚她“伉爽若須眉”。
1892年,秋瑾舉家遷往湖南。她21歲時,由父母作主,嫁給湘潭富戶王黻(fú)丞的小兒子王廷鈞為妻。王廷鈞是個不學無術、遊手好閑的花花公子,與俠義豪爽、才貌俱佳的秋瑾在性格和誌趣上相差太遠,因此婚後的家庭生活極不和諧。這種封建的包辦婚姻,讓秋瑾傷透了腦筋。
1902年,王廷鈞花錢在北京捐了個戶部主事的官,秋瑾跟著到了北京。當時八國聯軍已撤走,戰火後的北京滿目瘡痍,特別是腐敗的清政府為保住其統治地位,決意“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同11個帝國主義國家簽訂了賣國的《辛醜條約》。中國被帝國侵略者瓜分得四分五裂,主權盡喪,清政府又腐敗無能,更加盤剝百姓,看到這國破家亡的悲慘景況,秋瑾的愛國熱情像洪流一樣滴遍全身。她決心要挽救祖國的危亡。
在北京,秋瑾結識了思想先進的吳之瑛,吳之瑛是戶部郎中謙泉的妻子她不僅文采昭耀、精通詩詞而且傾向革命。秋瑾與吳之瑛一見如故,經常在一起讀書吟詩、談論時事,並在吳家閱讀了一些進步書刊,如《蘇報》、《羅蘭夫人》、《新民叢報》、《東歐豪傑》等等,使秋瑾更加清楚的了解了世界,思想上起了較大的變化。秋瑾認識到男尊女卑的封建信條是束縛婦女的枷鎖,產生了興女權,讓男女平等的思想。她不但自己不要編足,而且還聯係京城的一些婦女組織“天足會”,動員更多的女子放足。此外,秋瑾還在1903年的中秋節大膽地穿起男裝,到戲院看戲,這一舉動曾在京城引起轟動。這些都充分表現了秋瑾思想上日趨成熟。
秋瑾的思想越來越傾向革命,這與頑固守舊的丈夫更是格格不入,無法在一起繼續生活。1904年5月,秋瑾衝破封建家庭的阻撓,毅然變賣了自己的首飾作為路費,東渡日本求學,尋找救國救民的真理。
秋瑾來到東京,在中國留學生會館辦的日語講習所補習日語,然後進入青山實踐女校。這時革命思想在東京中國留學生中傳播很快,秋瑾一麵學習,一麵積極參加留學生組織的各種愛國活動。她經常參加集會,登台演說,其演講飽含熱情,蕩人心魂,常使聽眾感動得流下熱淚。秋瑾在從事愛國活動中,結識了宋教仁、劉道一、馮自由等一批資產階級革命派,並與陳擷(xié)芬共同發起建立了中國婦女的第一個革命團體“共愛會”。“共愛會”由陳擷芬為會長,秋瑾任招待。它們的宗旨是推翻清廷,恢複中華。除此之外,她還為一些愛國團體積極奔走出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