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4年9月,秋謹為了提高國人的覺悟,在東京創辦了《白話報》,鼓吹反清革命,主張男女平等,1905年,她在回國籌措學費時結識了光複會的骨幹徐錫麟,並由徐介紹參加了光複會。同年7且,秋瑾再次到日本。並加入了由孫中山組織的中國同盟會,不久,她即被推舉為同盟會評議部評議員和浙河省的主盟人,成為同盟會的骨幹。

同盟會成立後,留日學生的革命熱情更加高漲。為了打擊革命力量,清政府勾結日本文部省,頒布了一項嚴禁中國留學生參加革命活動的“取締規則”。中國留學生紛紛罷課、集會,強烈要求日本政府取消“取締規則”,但日本政府卻充耳不聞,拒絕取消。在這種情況下,秋瑾不甘受辱,於1906年春毅然返回祖國。

1907年1月,秋瑾在上海創辦了《中國女報》。她在該報發刊詞中號召女界要“生機活潑,精神奮心,為挽救國家危亡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後因資金困難,《中國女報》出版兩期後停刊。

秋謹認識到要改變中國的命運,需要推翻滿清的腐朽統治。她開始積籌劃反清武裝起義,她親赴諸暨(jì)、義烏、金華等地廣泛聯絡會黨,組織武裝起義的力量。不久,她又返回紹興任大通學堂的監督。

大通學堂實際上是光複會的革命機關。秋謹以學堂為基地,積極訓練會黨骨幹,並以學堂為基地,將會黨力量編為光、複、漢、族、大、振、國、權八個軍,統稱“光複軍”,並製定了《光複軍軍規》和《光複軍起義檄稿》等文件。由徐錫麟和自己領導。

起義定於7月19日發動,計劃先由秋瑾在金華發難,引誘清軍調杭州的兵力救援,然後再以主力進攻杭州。如果失敗,再揮師北上安慶與徐錫麟會合。

但由於機密泄露出去,使清政府有所警覺,並開始搜捕黨人。在這危機時刻,徐錫麟於7月6日在安慶倉促起義,刺殺安徽巡撫恩銘,被捕犧牲。

敵人在徐錫麟的住處搜到大批義軍的文件和一些書信,從中發現這次起義與秋謹有關。於是浙江巡撫張曾揚急令清軍300餘人,於7月13日包圍了大通學堂,將秋謹等革命黨人逮捕。

秋謹被捕後,受到百般折磨,敵人用盡酷刑要她供出同黨,但是秋瑾大義凜然,寧死不屈,她大聲回答:“革命黨的事,不必多言”,“革命黨人不怕死,要殺就殺”。敵人套不出口供,隻得編造秋瑾口供,於7月15日在紹興軒亭口將秋瑾殺害。

秋瑾英勇就義的消息傳出後,外界輿論同聲譴責清政府的殘暴罪行,海外留學生也紛紛通電聲討。烈士的血沒有白流,秋瑾的英雄行為,極大促進了革命形勢的發展。浙江會黨和光複會餘部在一年內發動了十多次起義。

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後,孫中山指示將秋瑾烈士遺體重新安葬在杭州西子湖畔,解放後,人民政府又在紹興建立秋瑾紀念館,永遠紀念這位巾幗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