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英特爾推出32位的386芯片,當時它的速度是286的3倍,是其他32位芯片的2倍,其功能是芯片市場上最強大的。
由於個人電腦龍頭老大IBM認為286對個人電腦已足夠了,所以在IBM缺席的情況下,386成為市場上的搶手貨,訂單鋪天蓋地而來。1989年,英特爾486研製小組完成第一顆芯片,同年486推出。格羅夫認識到,英特爾應將個人電腦上的優勢擴大到新型的通訊和多媒體世界,實現戰略上的再次轉型。
1992年5月,比486功能更大的微處理器問世,格羅夫為防其他公司抄襲,將其稱為Pentium處理器。1994年,英特爾公司的大部分業務圍繞微處理器開展,業績相當不錯,收入超過100億美元。這一年,奔騰處理器投入全麵生產。恰在這一年,英特爾麵臨第二次危機。一位數學教授指出,運用奔騰處理器處理重荷數學運算研究複雜數學問題時會出現差錯。英特爾公司並未在意,因為這種設計錯誤在90億次除法運算中才出現一次,但報界對此十分注意,幾乎每家報紙都談論此事。用戶們紛紛要求退貨或更換芯片。一星期後,格羅夫作出一項前所未有的決定:
“為所有要求更換部件的用戶更換部件。”英特爾的員工們放下手中工作全力去辦這件事。開發人員抓緊時間修正了錯誤。公司在短短六個星期內改變了危機局麵,並耗費了475億美元。浮點運算事件反而使英特爾的奔騰處理器成為當時芯片中最熱的產品,英特爾公司又先後開發出奔騰係列產品。
格羅夫認為,人們往往在取得極大成功時容易自滿。公司一旦製造成了一整套頗受人們歡迎的產品,公司的員工或管理者就容易自滿。而環境悄悄改變時,處於自滿狀態的公司往往反應遲鈍。
這時,惟有一劑擔憂藥才能使他們清醒,使他們的生存本能變得敏銳起來。一旦憂患無法表達,擔憂不能交流,公司將失去生命而處於癱瘓狀態。因此必須讓壞消息能向上傳達,使公司認識危機。作為一流的企業管理大師,無論格羅夫還是蓋茨都有共同之處:他們的信息永遠比別人快一步。
格羅夫每天花很多時間閱讀或在網上瀏覽電子郵件,晚上查看第二天才出刊的重要新聞。格羅夫倡導公開、平等、民主、雙向溝通的企業文化氛圍。在英特爾,任何事情都不會因職位高低而存在待遇上的歧視,英特爾總部的辦公室一律是標準隔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