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革命的聖地(1 / 3)

大約在民國紀元前四十年(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並將此年定為民國元年,1912年之前為民國紀元前,1912年之後為民國紀年。紀元前四十年即1872年)的光景,廣東香山縣一個山明水秀的小小村莊,是那樣的靜寂和清幽,百餘家坐西向東的村舍,前麵和右邊是蔥蘢的樹木,左邊的高峰叫做犁頭尖,後麵隱約可見的一抹橫峰,就是五桂山的岡巒;右邊一帶樹木之下還有一條清溪,清溪之外又是幾個青山,青山之外便是渺茫的九洲洋西岸了。這樣有山有水的地方,真是像一幅絕妙的圖畫。這裏住的都是質樸的農民、漁民,和幾個從外國經商回來的僑民。

這時候,雖是距離曆史上有名的太平天國的覆亡,還是很近,政治的震動和社會的騷亂,還是在繼續發展中,但是苟安偷懶的人們,依然度著他們平靜的生活,沒有覺醒著新時代的來臨。

農村裏的居民,向來是在勞動中去消磨他們的時間。有時候,我們看見他們很愉快地閑談著古往今來的事情,才知道這是他們工作停歇的當兒,也就是他們享樂的時候。這是某一天的傍晚,田野裏的事情已經完畢,蒼靄的暮色漸漸地籠罩著全村,村裏的人們照舊大家聚合著閑談起來。有一個額上滿堆著白發的老頭兒。正在他們前麵很出勁地像演說家一樣地滔滔地說著,坐在旁邊的人。也很聚精會神地去聽他的言詞,因為他們都想從這個老頭兒身上去找一點於太平天國的故事,做他們的消遣。他是這個村莊裏男女老幼都認識的太平天國的老兵,同時也成了全村最歡迎的活話匣子了。

這老頭兒的話完了,大家也就漸漸地散去,但這時候,有一個小孩子,站立著不動,兩隻神采奕奕的黑眼睛,對著這老頭兒發出奇異的注視,老頭兒也很奇怪地看他,並且很懇切地說:

“孩子!你是很好的,你將來一定能擔當這個大任!”

“我不能明了你所說的大任,如何要我擔當,又怎樣擔當到我的肩上來?”

“你可知道中國現在的操權者,還是滿洲人麼?”

“知道的,是滿洲人。”

“你不是漢人麼?”

“當然是漢人。”

“我們都是漢人,怎麼還是要做滿人的奴隸呢?”

“我也覺得這是一個疑問,隻是沒有人替我解說,所以我不明白,為什麼甘心受滿人統治?”

“滿人用種種壓迫而禁錮的手段,置漢人於萬劫不複之地,便是不甘心也隻有隱忍啊!”

“難道就沒有人起來反抗麼?”

“隻看誰做洪秀全第二。”老頭兒很感慨地說。孩子聽了,不覺鼓舞奮發地說:

“這樣我一定擔當這個大任,我做一個洪秀全第二。”

老頭兒愉快地聽了這孩子的回答,他慢慢地走回去了。

這孩子約摸有六七歲的樣子,穿著很整潔的衣服,有很端莊的舉止,要是我們從他的外表看來,會當他是十歲以上的大孩子呢。他就是未來的偉大革命領袖,中華民國的國父孫中山先生。

孫先生的家族,住到這可愛的村莊裏,隻有四代的光景,在這時期以前,他的祖代,因為受了戰爭的紛亂,生活的壓迫,不斷地遷徙。他們從遠代的友鬆公在廣東紫金忠壩公館村立下了家庭的基礎,才開始做了廣東人。孫先生在少年時代,曾經在火奴魯魯住過相當時期,因此很多人對他的籍貫不甚清楚,他有一次答複林百克說:“我和我的幾代祖,的確是在翠亨村裏的。不過我家住在那裏,隻有數代,我們的宗廟,卻在東江的一個龔公村裏。”這“龔公村”三字,到最近經過了多方麵的考證,才知道就是紫金縣忠壩的公館村(見羅香林著《國父家世源流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