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因革命而學醫(1 / 2)

革命,不但是孫先生個人思想上、事業上的出路,也是整個中國民族的出路,偉大的孫先生,開始踏著革命的大道而前進了。但是革命不是空洞的口號,應當從什麼地方著手呢?他經過詳密的考慮,決定要有一種可以憑借的職業,以為藏身的地步。他曾經想學一個軍人,但是滿清政府下的陸軍學校,是不許漢人進去的;福州的海軍學校,也剛在中法戰事中被法國人毀壞了。又想做一個律師,但那時還沒有法律學校,最後他就決定學醫學,因為醫生與社會接觸的機會最多,可以在醫生的名義之下秘密地進行他的計劃,也可以憑借醫業以終身從事於革命的事業。

這是孫先生少年抱負實現的開始,他在檀香山時候,曾經和一位華僑杜南山討論過關於良相與良醫的問題。杜南山是廣東順德人,和孫先生友誼很厚。有一天孫先生看見南山的書架上,放著翻譯的醫書,很是奇怪,因此問南山道:“譯這種書有何用處?”南山道:“從前範文正公曾經說過‘不為良相,當為良醫’。我譯這種醫書。就是這個意思。”孫先生聽了,起初也很佩服,後來卻對南山道:“以前你說範文正公的話,我以為不十分妥當。因為凡是讀書的人,不是馬上可以從政的,從政的人,也不是馬上可以當權的。倘使殫心竭力以求作相,等到不成功再去做醫生,不但良醫不容易做,就是努力去做,恐怕也太晚了。據我看起來,應該一方麵努力政治,一方麵努力醫術,這樣定了目的,向前進行,才可以有一方麵的成功。”南山聽了非常敬佩。現在孫先生果然依照當年的遠大見解,應用到實際事實上了。

孫先生的計劃決定了,他就離開翠亨村,直到廣州。由喜嘉理牧師的提議和介紹,進了博濟醫院附設的醫學校。這學校是由院長克爾博士主持的,他是一位很有名的外科醫生。孫先生對於醫學,也特別注意外科,因為這是比較有興趣的一門科學,因此他在克爾博士教導之下,很用心地學習:讀書是孫先生一生最大的嗜好,他對於這新奇的科學,尤其是要格外細心地研究了。

博濟醫院是英美傳道會設立的,創立於1835年,當時遠東各國還沒有西醫西藥,這醫院可說是開風氣之先。1855年,克爾繼任院長時才附設了這個醫校,1879年又兼收女生。當孫先生肄業時,這學校已有三十多年的曆史了。當時學費非常低廉,每年僅納二十元。孫先生寄寓在醫院內哥利支堂十號宿舍,就是現在的四十八號病房。

在這學校裏,同學並不很多,但孫先生卻發現了一個同誌,就是紀元前十二年(1900年)在廣州起義的鄭士良,他是廣東客家人,生長在歸善縣淡水墟。在學校的名字,叫做鄭安,號弼臣。廣東的客家人,大都是三合會會員,士良也就是其中的一個,他為人豪俠尚義,孫先生一見了就很賞識,於是漸漸地和他接近,他也很敬仰孫先生,他們友誼一天天地深起來,於是在密談中,孫先生向他說出了也要革命的心理。士良聽了,就非常悅服孫先生的意見。他們興奮極了,就滔滔地議論起來:

“你是一個純粹的書生。要革命必須靠武力,還須要共同起事的人,這些必須要顧及的。”士良說。

“但是我所想像的革命,是不像古代英雄的崛起草莽,第一必須要秘密地宣傳革命的主張。然後集合廣大的同情於革命的群眾起事。”

“那末,我們三合會會員就是革命的群眾了,因為我們的宗旨就是‘反清複明’,不過會員因為曆史太久遠了,都已忘掉了他們的本旨,現在隻要登高一呼,他們還是可以為革命出死力的;這個責任我一定可以擔當,為你幫助的。”

孫先生聽了快樂得幾乎要跳起來了,他渴想了幾年的革命事業,居然到現在才遇見了一個真實的同誌;士良也很滿意,因為孫先生竟能引他為同誌,於是他們密切地聯絡起來,他們在同一的革命目的之下,深深地樹立了友誼的基礎。但是全校的同學,隻有這一位鄭士良是做了孫先生的同誌,可以和他暢談革命,其餘的就都是話不投機了。

不久在一個很巧合的機會中,又認識了尤列。尤列,字少紈。廣東順德人,自幼好與洪門會黨的人交遊,他的族人尤裕堂是博濟醫校的畢業生,在順德鄉間行醫,他常常到省城來采購藥品,每次總是到母校探訪舊友。有一天晚上,他和尤列正走向博濟醫院去。經過十三行果攤,看見幾個人正在紛呶不已,仔細一看,原來就是孫先生和鄭士良等兩三個人,因為他們想買荔枝,但大家都沒有帶錢,要求果攤老板明天到博濟去收錢,果攤老板不答應,就這樣爭論起來了。裕堂見是熟人,就拿出半元錢,代為解圍。於是他們回到校裏,大吃大談。尤少紈對於孫先生的革命主義,尤其傾心悅服。從此孫先生和士良少紈三人,常常密談革命。那時博濟醫校中有一位化學教師何瞭然喜談佛倡,他常說“不有而有,有而不有”兩句話,孫先生聽了覺得很有趣味,於是每天無事時,也學他說幾遍。當孫先生和士良、少紈三個人議論風生的時候,許多同學漸漸地注意起來,如果問他們所談何事,孫先生就高誦:“有而不有,不有而有。”使他們不得要領。這兩句神秘的話語,竟遮飾了當時孫先生的心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