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 內訌(1 / 3)

紀元前三年己酉(1909年)三月十七日,孫先生寫信給澤如、心持、赤霓三同誌說:

“弟定於十九號離星往歐洲一遊,此行以財政外交為兩大注意問題。英法荷等國各種外交,俱必於彼祖國政府運動,方能得力。至於財政問題,即前日借款要件,前途催往共商,為日已久,不能複緩也。弟行後,仍望公等以熱力鼓吹同誌,增進團體為一日千裏之象。南洋支部弟托諸漢民君料理,各事均可如常通知商辦……”

我們從這信裏可以知道,孫先生快要離開新加坡到歐洲去了。孫先生這次重遊歐洲的任務,在信上已經隱約地說出。我們根據當時的情況,知道這次孫先生離去新加坡有幾種重要原因:第一是受了河口敗兵的影響。河口和鎮南關退下來的軍人,分子本來是很複雜的,孫先生為使他們安心地居留和解決生活問題起見,派永福、義順等創辦石山公司,把他們都收容了進去。此外,又介紹到吉隆坡、怡保、吡叻、文島各埠礦山、工廠,或農場去做工,使各安生業。但有一部分人,還是常常妨害地方治安,後來竟因搶掠嫌疑案,給新加坡警察拘去了二十一人,並且還牽連到和孫先生早年相共的尤列。他這時正在做醫生。經孫先生多方設法,才得釋放。但清領事館就借題發揮,要求英國人趁此幹涉革命運動,於是孫先生的活動,受了很多阻礙,後來竟因此把南洋支部,遷到庇能去。第二,這時孫先生一麵注重黨務,一麵還是不忘情於軍事的運動,河內方麵有一部分軍火,可以買到,隻需對經手的法國洋行付第一批款一千五百元,同時在法國可以借到一千萬元。但這借款問題,必須孫先生親自到法國去商量,就像信上所說的。第三,南洋事實上已成為中國革命的重心地,但許多殖民地政府,對於革命黨的活動,常常加以幹涉。他們這種政策,當然一秉其祖國政府的命令,所以孫先生為要黨人在海外活動便利起見,必須親自到各國去做一番外交的工作。這也是孫先生決心離開新加坡的重要原因。

這是我們可以想象的,一個抱有偉大經綸的革命領袖,決不會永遠地蟄居在一個地方,何況更具備這許多複雜的重要原因,所以孫先生又幡然要到歐洲去了。

在孫先生未去前,關於新加坡方麵的事情,除支部已派漢民維持外,還有最使他不能放心而必須安排好的,就是《中興日報》。因為那時《中興日報》雖是在文字上和保皇黨筆戰的結果,獲得大多數華僑的同情,因此銷路日廣,但事實上,它也不啻成為國內同誌亡命的藏身地,像關仁甫等從河口失敗後,都來寄寓,所以開支很大,幾乎有不能維持的趨勢,張永福因此不肯負責。孫先生恐怕自己走了,這報紙也隨著關門,所以預先規劃了一個妥善辦法,一麵派林義順繼續負責,一麵改組為股份公司,向新加坡政府去注冊,使報館基礎可以確立。同時,又把股票向華僑推銷,以募集現金,充實資本。孫先生維護革命宣傳機關的苦心,真是無微不至了。

這些事情得了相當的解決辦法。孫先生原定三月十九日走的,現在是可以動身了,然而,革命領袖本來是常在窮困中過生活的,他怎樣會有一筆閑著的款子,來等待著旅行時使用?孫先生那時原定等待暹羅同誌的彙款到後,才能動身,但承任款子的那位同誌,因為經營的米穀生意,忽然失敗了,一下子不能把款子送來,這就延擱了孫先生的行期。後來孫先生又派漢民到仰光去籌劃。但這時和熊成基在安徽起事的洪承點等,因為失敗了,也來找孫先生,孫先生為要招呼他們,開支更龐大起來,幾乎到絕糧的境地,這樣一來,更使孫先生不能馬上動身了。

直到五月十九日,他才動身到歐洲去。

孫先生一到歐洲,就在法國開始關於借款的活動。這次借款,本來是由安南總督韜美的介紹,和一個資本家接洽。這資本家投資。應當先得政府的許可,他原以為內閣克雷孟梭一定會同意的,所以早已和孫先生商議條件。可是不幸當孫先生到法國時,法國內閣突然改組,內閣總理已經換了白裏安,他是反對資本家向中國革命投資的,因此孫先生的計劃,又遭了一個打擊。這情形,正和庚子年孫先生得到台灣總督的幫助,想從日本方麵獲得運輸軍火的便利,但中途遇到他們內閣改組,一切不能進行,是同樣的失望。不過這一次,由於韜美在政界積極疏通的結果,還有一線細微的希望給孫先生,他說:“現在事情不宜求之太急,隻可稍等一下,或者還有轉機。”同時孫先生因為美國方麵,也有活動可能,於是就到比利時,訪問了八九個同誌以後,於八月十日到倫敦,準備橫渡大西洋到美國去。

倫敦。在孫先生的印象中,怕是最深刻的一個地方了!他自十三年前在中國使館蒙難後,到乙巳年(1905年)春天,也曾來過一次,但匆匆地就走,這次來已經是第三次了。孫先生在這革命的苦悶時代,重履舊地,不知道要有多少的傷感?大約事實上,孫先生這一回在倫敦,除了訪問幾個同誌如吳稚暉、曹亞伯等,以及一個久別的英國朋友摩根以外,沒有別的重要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