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章 年表(2 / 3)

三十五歲 民國紀元前十二年,公曆一九〇〇年,清光緒二十六年。庚子。

先生仍居日本,力助菲律賓獨立未成。五月,近畿義和團起,時局騷動。粵督李鴻章納港督卜氏之言,擬會黨人倡廣東獨立,既囑劉學詢函請先生,旋派艦駐港待之。先生至港,即依同誌決議,派宮崎為代表,乘艦赴粵晤學詢,知李尚無決心,先生以事已無望,乃積極籌備軍事。以惠州發難全權,授鄭士良,命史堅如回廣州,組織響應。己則以水警監視,不獲登陸,偕宮崎返日,尋複轉上海赴台灣。士良在惠州苦戰數月,彈藥告竭,事複不濟,是為先生第二次之失敗。廣州史堅如謀炸粵督,毀撫署被執,亦遇害,英年殉國堅,先生倍痛惜之!是年梁啟超抵檀,賴先生先前介紹於檀島同誌,自是保皇黨遂獲寄跡檀島,且設《保皇報》焉。

三十六歲 民國紀元前十一年,公曆一九〇一年,清光緒二十七年,辛醜。

惠州失敗後,先生由台灣至橫濱,益從事籌款及宣傳,以圖再舉。時距義和團肇釁,聯軍攻陷北京年先矣。清廷方賠巨款,與八國媾和,海內外誌士,憤苦窳敗,知不足與圖存,遂多數傾心革命。即向日蔑視先生者,至是亦表同情,而日本留學界思想言論,尤集中於革命問題,時梁啟超亦在日本,與先生同為失敗之人,朝夕過從;而持議終不相合。梁改《清議報》為《新民叢報》,鼓吹君主立憲,反對民主革命。

三十七歲 民國紀元前十年,公曆一九〇二年,清光緒二十八年,壬寅。

安南總督韜美,屢托日京法公使,約先生往晤。至是以河內開博覽會,遂行。抵安南,韜美已離任回國,其秘書長哈德安,招待甚殷。在河內結識華僑多人,而安南興中會以立,厥後欽廉河口諸役,深得其力。

三十八歲 民國紀元前九年,公曆一九〇三年,清光緒二十九年,癸卯。

河內博覽會告終,先生乃再作環球漫遊,取道日本而赴歐美,秋間抵日。時上海發生蘇報案。先是章炳麟、鄒容等借《蘇報》以鼓吹革命;言論激烈,直斥清帝之名,呼為小醜。鄒容著《革命軍》一書,排滿最烈。清吏乃控諸租界當局,封閉《蘇報》,章、鄒被捕,此案涉及清帝個人,為朝廷與人民聚訟之始,後清廷雖勝訟,而章、鄒僅僅囚禁二年而已。

三十九歲 民國紀元前八年,公曆一九〇四年,清光緒三十年,甲辰。

先生抵檀後,以保皇黨之勢力方張,排斥革命,異常激烈,乃改組黨報,並親撰論文,向保皇黨大張撻伐,聲勢為之大振。又鑒於前次遊美之失敗,知非列籍洪門,不能得其助力,乃毅然加人致公堂,尋由檀赴美,保皇黨運動關吏,禁先生於木屋,不使登岸。經教友及致公堂同誌奔走,始得保出。及登岸,大受洪門歡迎,與前次迥異矣。先生以旅美致公堂會員雖眾,而主張分歧,團體渙散,乃提議舉辦總注冊,手訂致公堂新章,與黃三德出遊各埠,鼓吹革命。在紐約時,撰告歐美人書,題為“中國問題之真解決”,甚得美人之讚同。

四十歲 民國紀元前七年,公曆一九〇五年,清光緒卅一年,乙巳。

是年春,先生由美赴歐,是時留歐學生已多數讚成革命,先生乃揭示生平所懷之三民主義五權憲法以號召之,而組織革命團體焉。於是開第一會於比京(即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加盟者三十餘人。開第二會於柏林,加盟者二十餘人。乃由德返英,轉道法國,開第三會於巴黎,加盟者亦十餘人。在巴黎時,謁前安南總督韜美。因以獲交於法京政黨各要人,與商協助中國革命事,甚為得手。尋取道南洋,重回日本,開第四會於東京,加盟者數百人,除甘肅無留日學生外,十七省人皆與焉。中國革命同盟會,遂正式成立。以“驅除韃虜,恢複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為誓詞,頒布會章,發表革命方略,選舉孫先生為總理,而空前之革命黨報——《民報》,亦於是時創刊焉。是年冬,赴西貢。

四十一歲 民國紀元前六年,公曆一九。六年,清光緒三十二年,丙午。

是年春,先生由南洋過香港,將往日本,法國武官布加卑謁先生於舟次,並於天津法軍參謀部派武官七人,歸先生調遣。先生命廖仲愷、黎仲寶、胡毅生等,偕法武官赴天津、兩廣、川滇、南京、武漢等處,成立機關,或從事調查,而南京、武漢之新軍,皆大歡迎。十月,同盟會員劉道一等,自動起事於萍鄉,醴陵,與清兵二十餘戰,相持匝月,卒以眾寡不敵,複失,劉道一等被害。

四十二歲 民國紀元前五年,公曆一九〇七年,清光緒三十三年,丁未。

正月日政府徇清公使楊樞之請,令先生出境。先生仍偕胡漢民等赴安南,設機關於河內,籌劃進行,旋命許雪秋、餘既成等,發動潮州黃岡之師,不得利。此為先生第三次之失敗,繼又命鄧子瑜發難於惠州,亦下利,此為先生第四次之失敗也。無何,欽廉兩府有抗捐之事發生,命黃克強、胡毅生二人暗結清軍郭人漳、趙伯先以為內應,會東京本部黨員忽起風潮,購械運輸之計劃破壞,郭、趙又失約,全軍遂敗退十萬大山,此先生第五次之失敗也。旋又親率黃克強、胡漢民襲攻鎮南關,扼據三炮台,與清兵龍濟光、陸榮廷等數千人之眾相抗,後以軍火不繼,乃退入安南,此先生第六次之失敗也。清廷與法政府交涉,令先生出境,遂往星洲。

四十三歲 民國紀元前四年,公曆一九〇八年,清光緒三十四年,戊申。

先生在新加坡成立南洋支部,自兼部長。令黃克強再入欽廉,率同誌一百餘人,大小數十戰,前後四十餘日,所向無前,清兵聞而生畏,克強之威名大著,後以彈盡援絕退出,此先生第七次之失敗也。又命黃明堂聯絡清兵為內應,率同誌百餘人襲河口,然以孤立無援,清兵四集,卒以不守,此先生第八次之失敗也。

四十四歲 民國紀元前三年,公曆一九〇九年,清宣統元年,己酉。

先生以連遭失敗,安南、日本、香港等地,皆不能自由居處,因往美洲專籌用款,將國內一切計劃,委之黃克強、胡漢民二人。

四十五歲 民國紀元前二年,公曆一九一〇年,清宣統二年,庚戌。

先生從美東行,時黃克強、胡漢民發動廣州新軍舉義,事敗,倪映典死之。此為先生第九次之失敗。先生聞敗耗後,兼程東返,過日本,潛行登陸,隨為警察探悉,遂避往新加坡,約趙伯先、黃克強、胡漢民等往晤,以商卷土重來之計。時新敗之餘,精銳已喪,眾皆相視無言,先生嚴勉再四,並招集當地華僑商議,以集資金,一夕之間,得八千有奇。各同誌分頭勸募,數日之內,達五六萬元,先生又親赴南洋英荷各屬島,所至輒受其政府之驅逐,遂再赴美洲,向華僑竭力募捐,於是乃有辛亥廣州之役。

四十六歲 民國紀元前一年,公曆一九一一年,清宣統三年,辛亥。

先生在美籌款,進行甚利。黃克強、趙伯先等遂積極籌劃廣州舉義,三月二十九日,克強率眾發難,鏖戰不克,殉難者七十餘人。是役也,集各省革命之精英,與清廷為最後之一搏,事雖不成,而死事之烈,已震動全球,國內革命之勢,實以之造成矣。此先生第十次之失敗也。廣州革命雖不成,然黨人曾不因此少懈,至八月十九日(公曆十月十日)後又舉義於武漢,而先生廿餘年所企圖之種族革命,竟得以實現。先生在美聞耗,遂決意致力外交,以絕清廷之援力。首至英國,停止清廷向四國銀行之借款二萬萬元,後請製止日本援助清廷,與取消放逐令,以便回國,皆得英政府許可,乃由法東歸。十七省代表選舉先生為臨時大總統。

四十七歲 中華民國元年,公曆一九一二年。

一月一日,先生在南京宣誓就職,發表對國內外宣言文告,采用陽曆,改元為中華民國元年。二月十二日,清帝退位,而先生顛覆清廷之誌,於是乎實現。翌日,提出辭職書於參議院。四月一日,頒解職令,繼之者為袁世凱。在任三個月中,促進南北統一,頒布《臨時約法》,樹民國之規模,立法治之基礎。先生之辭職,雖日羈縻袁氏,促進統一,而革命方略之不行,實為其主要原因。自是周遊各省,宣傳三民主義,與五權憲法,並從事實業教育,旋任全國鐵路督辦。

四十八歲 民國二年,公曆一九一三年。

先生欲實現其鐵路政策,乃東渡日本,視察其工商情況及鐵路現狀,並聯絡其朝野名士,實業巨子,以為進行之助,尋即回滬。時袁世凱野心日熾,雖為民國總統,而實醉心帝製,日務裁削革命勢力,廣植其心腹爪牙。三月,遣人暗殺宋教仁於上海,於是舉國哄然。先生致書袁氏,數其罪狀。命李烈鈞回江西,占領湖口,宣布獨立,舉兵討袁,寧、湘、皖、閩、粵等省繼之,即所謂二次革命也,袁竭力壓迫,各省獨立先後取消,先生至是不能安居國內,乃重赴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