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章 年表(1 / 3)

一歲 民國紀元前(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並將此年定為民國元年,1912年之前為民國紀元前,1912年之後為民國紀年。本書全采用民國紀年)四十六年,公曆一八六六年,清同治五年,丙寅。

是年公曆十一月十二日(即陰曆十月初六日),先生誕生於廣東香山縣翠亨村。

二歲 民國紀元前四十五年,公曆一八六七年,清同治六年,丁卯。

三歲 民國紀元前四十四年,公曆一八六八年,清同治七年,戊辰。

四歲 民國紀元前四十三年,公曆一八六九年,清同治八年,己巳。

五歲 民國紀元前四十二年,公曆一八七〇年,清同治九年,庚午。

六歲 民國紀元前四十一年,公曆一八七一年,清同治十年,辛未。

七歲 民國紀元前四十年,公曆一八七二年,清同治十一年,壬申。

入翠亨村私塾讀書,聞鄉人談洪楊故事,潛抱革命大誌,輒以洪秀全第二自命。

八歲 民國紀元前三十九年,公曆一八七三年,清同治十二年,癸酉。

九歲 民國紀元前三十八年,公曆一八七四年,清同治十三年,甲戌。

十歲 民國紀元前三十七年,公曆一八七五年,清光緒元年,乙亥。

轉入馮氏宗祠私塾肄業。

十一歲 民國紀元前三十六年,公曆一八七六年,清光緒二年,丙子。

十二歲 民國紀元前三十五年,公曆一八七七年,清光緒三年,丁醜。

仍在村塾讀書,畢業。

十三歲 民國紀元前三十四年,公曆一八七八年,清光緒四年,戊寅。

先生隨母赴檀香山,初見輪舟之奇,滄海之闊,遂有慕西學之心,窮天地之想。

十四歲 民國紀元前三十三年,公曆一八七九年,清光緒五年,己卯。

入英人所辦之意奧蘭尼學校肄業。

十五歲 民國紀元前三十二年,公曆一八八〇年,清光緒六年,庚辰。

十六歲 民國紀元前三十一年,公曆一八八一年,清光緒七年,辛巳。

十七歲 民國紀元前三十年,公曆一八八二年,清光緒八年,壬午。

畢業於意奧蘭尼學校,旋升人美人設立之阿胡學校肄業,為全島最高學府。

十八歲 民國紀元前二十九年,公曆一八八三年,清光緒九年,癸未。

自檀香山返國。

十九歲 民國紀元前二十八年,公曆一八八四年,清光緒十年,甲申。

在故裏,因毀村廟北帝像為鄉人所不容,乃至香港,入拔萃書院,旋又轉入皇家書院。

二十歲 民國紀元前二十七年,公曆一八八五年,清光緒十一年,乙酉。

奉德彰公之召,再赴檀島,尋歸國,治中國經史之學。是年中法和約告成,割安南予法,先生乃決誌顛覆清廷,創立民國。

二十一歲 民國紀元前二十六年,公曆一八八六年,清光緒十二年,丙戌。

先生既決誌革命,以醫業既可為人世之媒,而生活上又能獨立自營,因入廣州之博濟學校習醫,於同學中識有鄭士良號弼臣者,本三合會首領,於兩廣秘密社會,交遊最廣,後廣州惠州兩役,深資其號召,而先生之聯合會黨,實自此始。

二十二歲 民國紀元前二十五年,公曆一八八七年,清光緒十三年,丁亥。

先生在博濟一年,以香港雅麗氏醫院附設之醫學校,功課較優,且比較自由,可以鼓吹革命,乃轉學該校。

二十三歲 民國紀元前二十四年,公曆一八八八年,清光緒十四年,戊子。

二十四歲 民國紀元前二十三年,公曆一八八九年。清光緒十五年,己醜。達成公逝世。

二十五歲 民國紀元前二十二年,公曆一八九〇年,清光緒十六年。庚寅。

二十六歲 民國紀元前二十一年,公曆一八九一年。清光緒十七年,辛卯。

二十七歲 民國紀元前二十年,公曆一八九二年,清光緒十八年,壬辰。

先生以全校第一名畢業於雅麗氏醫學校。在校五年,每於課暇,皆致力於革命之鼓吹,與陳少白、尤少紈、楊鶴齡三人,往返最密,昕夕談革命,港澳間親友呼為“四大寇”。畢業後,懸壺於澳門,聲名鵲起,然為葡醫所忌,乃遷至廣州。

二十八歲 民國紀元前十九年,公曆一八九三年,清光緒十九年,癸已。

時粵中西醫極少,而先生獨以西醫名,尤精解剖術,故就診者戶限為穿,營業甚盛,常與鄭士良、陸皓東、程奎光等數人,聚談革命。

二十九歲 民國紀元前十八年,公曆一八九四年,清光緒二十年,甲午。

偕陸皓東北遊京津,以窺清廷之虛實;深入武漢,以觀長江之形勢。至天津時,以李鴻章號為識時務之大員,因作長函遺之。不納,乃回上海。時中日戰爭正劇,先生以為時機可乘,乃遄赴檀島。以反清複漢事商諸舊日親友,創立興中會。然是時華僑,風氣尚極閉塞,應者寥寥。是年冬,返香港,欲聯合各地同誌,襲取廣州以為根據地。聞輔仁文社首領楊衢雲、謝讚泰等有誌反清,乃與商組黨大計,楊等欣然聽從,於是兩派合並。

三十歲 民國紀元前十七年,公曆一八九五年,清光緒二十一年,乙未。

擴大之興中會成立於香港,乃商議襲取廣州計劃,陸皓東提議用青天白日旗,亦於是時決定。創設農學會於廣州,為革命機關。定九月九日(公曆十月二十六日)重陽發難,乃以運械不慎,為海關搜獲,事機乃泄,陸皓東等殉焉。此為中國有史以來國民革命第一次之流血,亦為先生第一次之失敗也。事敗後,先生由間道脫險至香港。隨與鄭士良、陳少白同渡日本,召集同誌,成立興中會分會。尋命士良歸國,收拾餘眾,待機而動,少白留日,考察東邦國情,而己則斷發改裝,遠遊美洲,向華僑籌巨款,為卷土重來之計。

三十一歲 民國紀元前十六年,公曆一八九六年,清光緒二十二年,丙申。

先生抵檀島後,複集同誌以推廣興中會,並籌款為第二次發動。但當時新敗,應者寥寥,進行遲濡。因念美洲多華僑,應與聯絡,遂決計赴美。瀕行,偶於市郊遇康德黎,握手甚歡,先生告以將赴美歐,康亦以即赴英倫告。四月,先生離檀赴美,自三藩市,橫過大陸,至紐約。所過胥有洪門會,惟考其實際,僅為工商等聯絡感情,絕無政治意味。先生既至,乃解說反清複明宗旨,並勸其聯絡內地會友共策革命進行。當時領悟者,每處不過十數人,或僅數人耳。先生以在美無可活動,乃決赴英。時清廷已下令通緝先生,故由美洲甫抵倫敦,即被清廷駐英公使龔照瑗誘捕。幸得康德黎竭力營救,始能脫險。

三十二歲 民國紀元前十五年,公曆一八九七年,清光緒二十三年,丁酉。

先生仍居倫敦,出入圖書館中,日夜不息。以考察歐洲政治風俗之心得,定三民主義,五權憲法,為革命建設之標的。是年秋,重回日本,從事實際運動,以其地與中國相近,消息易通,便於籌劃也。時日本民黨初握政權,頗歡迎先生。而日本誌士先後助先生者有山田兄弟,宮崎兄弟及菊池萱野等,大半在此時期締交。

三十三歲 民國紀元前十四年,公曆一八九八年,清光緒二十四年,戊戌。

先生在日本。八月,清廷政變禍作,康有為、梁啟超逃命日本。日人宮崎平山等以先生與康梁俱誌在救國,欲居間調停,使兩派聯合,乃有為嚴以帝師孤臣自擬,堅不納,後且創保皇會與革命黨對抗焉。

三十四歲 民國紀元前十三年。公曆一八九九年,清光緒二十五年,己亥。

先生仍在日本,努力革命運動。是年七月,日政府取消治外法權,先生乃賃租橫濱山下區一百二十一號島機關,與清領署為鄰,公然向其敵人挑戰。時康梁之保皇黨已發生,為虎作倀,其反對革命,反對共和,比清廷為尤甚。先生以大無畏之精神,作不間斷之努力。知欲喚起國民,必須創立宣傳機關,乃命陳少白回香港,籌辦《中國日報》。複命史堅如深入長江,聯絡會黨,鄭士良在香港設立機關,招待同誌,於是乃有長江會黨及兩廣福建會黨並合於興中會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