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虎門銷煙的英雄林則徐(2 / 2)

19世紀初期,英國殖民者走私了大批鴉片到中國,不但白銀大量外流,人民吸食上癮,身體素質急劇下降,軍隊也失去了戰鬥力,在中國引起了嚴重的社會危機和民族危機。對鴉片輸入,中國人民深惡痛絕,堅決要求禁止。

1838年林則徐上書道光皇帝,痛切指出:“如果不嚴禁鴉片,數十年後,中國將再無士兵可以作戰,再無可以充當賦稅的白銀。”他認為必須適應時代的變化,變更原有的禁煙法令,改用嚴刑峻法。這一番對統治危機極表關切,對禁煙提出改革措施的言語,深深地觸動了道光皇帝。於是,他任命林則徐為欽差大臣,赴廣州主持禁煙。

1839年1月,林則徐抱著為挽救國家民族危亡的決心,奔赴反對鴉片侵略的最前線——廣州。3月18日,他和鄧廷頓開堂傳訊壟斷對外貿易的十三洋行商人,命令外商立即上繳煙土,並毅然宣布:“如果鴉片一天沒有根除,我就一天不走,絕沒有中途中止的道理!”他團結兩廣總督鄧廷楨,廣東水師提督關天培等文武官員,在廣大人民的積極支持下,采取堅決果斷的措施,共收繳鴉片19187箱又多出2119袋,共計23762斤。從6月3日至25日,在他的親臨監督下,全部於虎門海灘當眾銷毀,取得了禁煙鬥爭的偉大勝利,為中華民族建立了功勳。

林則徐十分重視了解外國情況,他認為必須時常探訪外情,知道對方的虛實,才能找到戰勝敵人的有效辦法。為了探求真知,他組織翻譯了英國人的《世界地理大全》,把它編成《四洲誌》,這是中國近代第一部介紹西方地理知識的專著;將英國人著的《中國人》一書的摘譯,編成《華事夷言》;以了解外國對中國事情的看法;組織翻譯了瑞士滑達爾的《各國律例》,以了解外國的法律製度;又組織翻譯了大炮瞄準法等,以了解外國的軍事技術。他接觸西方的學術,調查研究西方各國情況,衝破愚昧保守,閉目塞聽的傳統觀念。開眼看世界,主張改革開放,對外商實行“守法者可以來,抗法者驅逐之”的正確方針,從而有效地孤立和打擊了英國侵略者。

1840年6月28日,英國軍艦正式封鎖珠江海麵,鴉片戰爭正式爆發。1840年7月6日,英軍攻下定海,並北上大沽口。這時道光帝開始傾向妥協投降,並起用投降派人物琦善,滿足英國懲辦林則徐的要求,與英國握手言和。10月20日,林則徐被革職查辦。此時,林則徐仍然盡其所能繼續進行抗英鬥爭。他到各處巡察,提出加強廣州戰備的建議,還自籌經費,招募士兵,以充實海防。1841年5月1日,林則徐被道光帝派往鎮海協助海防,林則徐到達的第二天就投入以造炮製船為中心的防務活動,這樣忠於職守的大臣,在清代官吏中可以說很少。6月28日,林則徐又背負好幾種莫須有的罪名,被發配到新疆伊犁。這位民族英雄雖滿腔熱血,卻終究報國無門。

1849年,林則徐因病返鄉,1850年,林則徐被任命為欽差大臣前往廣西。11月在赴任的路上因病發痢疾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