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前言(1 / 1)

在中國封建社會,婦女處於社會的最底層,她們在蒙受政權、神權、族權的壓迫下,還要蒙受夫權的壓迫。在某種意義上,夫權的壓迫最深重。聖人的典訓,已經給婦人定了性,孔子是這樣說的:“惟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近之則不遜,遠之則怨。”(《論語,陽貨》)據說孔夫子在不惑之年,即四十歲上,把妻子休了。這一說無從考證,但這位聖人對婦女有偏見,則大概可以成定論。

在封建倫理道德中,對婦女的要求甚為苛刻。三從四德就是緊箍咒。《儀禮·喪服傳》:“婦人有三從之義,無專用之道;故未嫁從父,既嫁從夫,夫死從子。”這就是三從,即婦女從生到死,一生都要依從男性,她們沒有個人的意誌和自由,她們隻是男性泄欲和生兒育女的工具。所謂四德,指“婦德,婦言,婦容,婦功。”《周禮·天官·九嬪》注雲:“婦德謂貞順,婦言謂辭令,婦容謂婉娩,婦功謂絲臬。”說明白點,就是婦人對男性,第一要忠貞,第二說話謙恭,第三儀態裝束要端莊溫柔,第四做好針線茶飯的服務。一句話,婦人的視聽言動都要圍繞著男性。四德之中,婦德一條最為嚴酷,特別是宋明理學大興以後,所謂“餓死事小,失節事大”,更把婦女打入十八層地獄。反之,男性則可為所欲為,三妻四妾,名正言順,為的是人丁興旺,多育子女。至於統治階級,更是荒淫無比。子蒸父妾,侄妻姑氏,兄納姊妹,父霸兒媳,史不絕書。男性對女性嚴厲如此,而對自己放縱如彼,這就是紅顏薄命的社會總根源。

少女少婦,謂之紅顏。“紅顏多薄命”,有廣狹兩個概念。泛言之,婦女命皆苦;析言之,越是漂亮的婦女命越苦。因為婦女隻是男性的附屬物,是私有財產。色藝雙全的少女少婦,如同價值連城的珍珠寶貝,成為男性注目的中心,成為掠奪的對象,所以命運多變故。在封建意識桎梏下的婦女,尤其是“紅顏”,也把自身視為一種稀世之寶,待價而沽,名伎的縱欲放誕,不就是一種自我拍賣嗎?由此可見,婦女在封建社會所受的深重壓迫。我們研究婦女史,研究封建社會下紅顏多薄命這一社會現象,從意識形態上消除紅顏多薄命的心態,可以說是婦女解放運動的課題之一。在這個意義上,選擇紅顏多薄命的典型——名伎,剖析其生活及心態,是十分有意義的。

並非所有的妓女對自己的命運都逆來順受,她們抗爭,她們呼喊。尤為難得的是有些苦命紅顏對國家興亡的關心、對氣節的堅守,一點也不減須眉男子。李香君拒收楊文驄所迭阮大铖的妝奩,怒斥奸黨,凜凜正氣,使得複社名士侯朝宗自愧不如。清兵破南京,柳如是欲殉國難,羞煞食君之祿的須眉名士錢謙蓋。柳氏死時囑子女“懸棺而葬”,表示死後靈魂不踐清朝土地,何等的節烈!王翠翹勸海盜受降,身為朝廷命官的胡總督,不但不賞,還加以羞辱,視為俘虜,王翠翹以死抗爭,演出了一幕悲壯的活劇。賤娼俗妓賽金花,為了錢去賣身,還做鴇母去禍害清白女子;但在八國聯軍破京都的國難之時,她沒有去發國難財,她犧牲自己去解救同胞,堪稱中國的“羊脂球”。

貌美與“禍水”之間並沒有必然的聯係。本書所選十大名伎,不但人體美,才藝美,而且不乏精神美、情操美的閃光。讀者看了這十大名伎傳,對扭曲曆史的傳統觀念,或許會得到一些糾正。這也是本書作者的一個目的。

作為名伎,天生麗質是先決條件,自不待言。但名妓絕非僅僅以色事人,她們必須有很高的文化素養,或能歌善舞,或精於絲竹管弦,或善長侑酒行令、賦詩酬對。她們既是絕代佳人,又是在某方麵有造詣的藝術家,如薛濤就是名傳古今的詩人和文學家。唐宋以來入樂籍、妓籍的妓女,都以賣藝為生,兼賣淫。這和“土娼”“私窠子”專以色相事人的低級妓女是不同的。所以本書用“伎”字題名,就是要突出名伎的“伎樂”之長,以免引起誤解。名伎亦是妓,這一本質又不可改變。故行文“伎”、“妓”兼用(這兩個字古代也通用)。

本書作者多半以實錄筆法論述名妓之花的產生與凋謝,留給讀者去評價,去思考,這一精神,不失為謹慎。當然各位作者,力圖寫活名伎的風姿,寫好名伎的生活,寫出名伎的成就,寫透名伎的心態,反映名伎所處時代的風俗,鞭笞產生名伎的社會土壤,還曆史名伎的本來麵目。這又是嚴肅的。本書作者,都是搞曆史研究的,本書寫的是曆史,而非風月小說。通過名伎人物傳來反映封建社會底層婦女的生活,並從一個側麵展示封建社會的一角或一個層麵。所以傳主事跡皆持之有故,評說皆言之有據,行文所書重事實不作虛構。如傳說的李師師之罵賊自盡,小鳳仙之自殺殉情等等,舊時皆盛傳於人口,作為小說家言不失為神來的情節,但因非史實而被作者們否定了。在寫法上為了通俗、流暢,有的也采用了小說筆法,有的采用了鋪陳的演義語言,但在大要關節上不失曆史之真。所以本書是一部名與實相符的人物評傳,一部風塵血淚書,是值得一讀的。本書有六個傳由舒暢組織,四個傳由左書諤組織,最後由張大可統稿、定稿,負責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