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二十一回 勤耕耘汗灑禾苗地 善積德肩下救匠人(下)(1 / 3)

烈日當空,驕陽似火。烈日與勞累使得宋守法渾身上下都汗如雨下,汗水順著他那暴著青筋的胳膊涔涔流淌,流在了手上,從手上又順著犁把子流到了犁杖上,從犁杖上流到了那濕潤的土地中,滋潤著土地,滋潤著耕耘播種的禾苗兒。

話說這裏莊戶人家有個規矩,每到農忙收種時節,因活重活累,幹到半晌天都要往地裏送點吃食茶水以補充勞累帶來的饑渴。守法和雇來的短工扛著犁耙牽著大青騾子和幾頭黃牛下了地,秀蘭和春花妯娌倆就支起了鏊子烙起了油餅,那芝麻香油把個麵團浸潤地直流油,攤在鏊子上“吱吱”作響,那噴噴的香味在院中彌漫著。半個時辰不到,那油餅就疊起來有一尺多厚,又趁火燒了兩大瓦罐壺槐豆茶水,把那油餅分裝進兩個竹籃裏,妯娌倆分別提著壺挎著籃要送食送茶到田地去。

這時守法的大兒子宋龍,守道的大兒子宋楷跑過來說“伯母”,“嬸母”,“俺們也到田裏去。”

“咋不到學堂去呀?”秀蘭問宋龍道。

“先生說,農忙種地時讓我們到田地裏看看那地裏的活和書上寫的是不是一樣。”守法的大兒子宋龍說。

“楷,你和龍就領著弟弟們玩吧,別讓磕著碰著了。”春花對宋楷說。

“娘,三個小弟弟在東院,俺李奶奶引著玩呢。俺也到地裏看看大伯是咋幹農活的。看見伯母和您到地裏送餅迸水就想起先生教俺吟唱的書了。”守道兒子宋楷說。

“先生教你們吟唱的是啥呀?”春花問兒子道。

宋楷挺直了腰,一本正經地吟唱道:

“田家少閑月,五月人倍忙。

夜來南風起,小麥覆隴黃。

婦姑苛簞食,童稚攜壺漿。

相隨餉田去,丁壯在南岡。“

宋楷吟唱著就要提娘手中那大壺茶水。

“楷兒,這水罐沉,你提不動。”春花瞧著懂事的孩子心疼地說。

“那我籃子。”宋楷奪過娘胳膊上的饃籃。

宋龍見弟弟饃籃,也從秀蘭胳膊上奪過饃籃挎在了小胳膊上,然後說道:“娘,俺也吟唱一段先生教俺的讀書吧?”

秀蘭笑嘻嘻地說:“你會嗎?”

宋龍著饃籃,一本正經地站立著吟唱道:

“土龍朝祀雨,田火夜驅蝗。

木落孤村迥,原高百草黃。

亂鴉鳴古堞,寒雀聚空倉。

桑野人行饁,魚陂鳥下梁。

晚煙茅店月,初日棗林霜。

瑾戶催寒候,叢祠禱歲穰。

不妨行覽物,山水正蒼茫。“

宋龍字正腔圓一字一板地吟唱道。

春花聽得有些懵懂,問道:“這是啥意思呀?”

宋楷搶著說:“意思是說咱農戶人家壘起土龍祭告求雨,到了夜裏就點火燒螞蚱。孤零的村子樹葉落了,草也黃了。先生說這是說咱農戶人家的苦處。牆倒屋塌,一群老鴰和小蟲圍著沒有糧食的倉庫亂叫著。咱農戶們下田送飯,長期幹旱河裏的水都幹了。先生還說,‘晚煙茅店月,初日棗林霜’是說到了晚上做飯的煙升起來了,到了早上日頭紅了,咱農戶一天天地過著不易的憂傷生活。‘瑾戶催寒候,叢祠禱歲穰’是說咱農戶人家到了秋冬時候把荊條編的門糊上泥巴避寒氣,到小廟裏求告神明,盼來年有好收成。”

“‘不妨行覽物,山水正蒼茫’是說這寫書的人到咱農戶莊裏走走看看。先生說是寫書的對咱農戶種地的感覺。”宋龍搶著說道。

看到這麼年幼的孩子就懂事知禮,習文學問。春花對秀蘭說:“嫂子,咱是鬥大的字不識一升,這以後咱就是把孩子養大,教育的事是他哥倆的事呀。”

秀蘭點點頭:“弟妹,龍和楷他爹雖說沒上過私塾學,可那《三字經》背得滾瓜爛熟,字字句句說的就是讓咋做好人,咋辦善事,咋積好德呀。”

春花說:“咋不是呀,俺學了真些時還背不囫圇棱整,您看這倆孩,點到哪就熟背如流呀。”

“那咱就考考他倆?”秀蘭和春花邊走邊說道。

“好,就點頭個字,看他倆背的咋樣啊。”春花笑著說。

“龍、楷,你嬸母,你娘要你倆背《三字經》,我點一個字,你們倆能點到哪背到哪嗎?”秀蘭對跑在前麵的宋龍和宋楷說。

“中。”宋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