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幻樓閣》:
第二十一回:勤耕耘汗灑禾苗地,善積德肩下救匠人
話說到了萬曆四十三年(1617年),宋國邱從宋來頭手裏購得樓院,自宋億德一世至宋國邱七世的樓院夢終成正果。幾年後宋國邱仙逝,這樓院的擴建就落在了宋守法和宋守道的肩上。
幾年中宋守法得子有二,名曰宋龍、宋海。宋守道得子有三,名曰宋楷、宋榆、宋鬆。看宋守道這三個孩子的名字都與木字有關。木者,樹也,樹木不立則難成材。宋守道為兒子們起名就是要他哥仨成為頂天立地的成材棟梁,這是後話暫且不提。
宋守法和宋守道自爹仙逝後,按爹生前的交待,準備在宋來頭那建有望京樓的院子西處再建一處宅院,於是請來為宋來頭築建宅院的趙木匠。
趙木匠年事已高,但手下那一群徒弟一個個都成了能工巧匠。趙木匠雖老但思路敏捷,對樓院設計依然成竹在胸,老道利練。他聽了宋守法、宋守道兄弟二人的想法,在來頭家西邊那空地上走了幾趟,令徒弟們拿來綿紙毛筆,把個要建的樓院勾畫得清清楚楚。
這新樓院按兩進院築建,前麵為高台門樓,門樓台高九級台階,門樓寬為丈二,高為二丈,進闊八尺,門樓兩邊支立樓頂的磚牆厚為二尺,在八尺高處磚雕“福”“壽”字的圓形篆字。這雕磚要精挑細選,敲起來叮當作響,不能有雜音。然後磚對磚細心研磨密實後,用石磨磨出的麥子白麵和成麵團經水精洗成麵筋,用這麵筋把磨好的精磚按那要磚雕的字大小粘合到一起,待晾幹以後,在一平如鏡麵的桌麵上墊上幾層布巾再精雕細琢那“福”“壽”二字。磚雕那字又特別講究,字體要在那磚麵上劃上一個同心圓圈,圓圈周圍畫上富貴不斷頭的“卍”字符號,中間那“福”“壽”二字筆道要勻稱如一,雕刻要深淺如一,線直彎圓順溜。當然這活唯有趙木匠才能做得了。
那門樓的門框一律要槐木做成。這槐木以笨槐或白槐最佳,不變形,防蟲蛀。且槐木粗細不得小於合圍五尺,去皮後先拉線做成方形,然後去掉四角成為八麵,去掉八麵的棱角變成圓形。這四根刨光用石片研磨光亮的立柱,是支撐門樓榫扣橫梁的立柱。這立柱要置於圓扁形的柱礅上。門樓頂蓋中起壓頂脊牆,房脊兩端各築磚雕吞脊龍頭,沿兩端前後房坡築四道壓簷脊牆,麵裏朝外的脊頭各築一個磚雕張口龍頭,這便是俗稱的五脊六獸。這門樓要築得高闊而不張揚,大方而不顯凶氣。門樓再掛一匾額,匾書“積善人家”四個大字。
進得院內,要築一屏高丈二,寬丈五的迎麵照壁。照壁上要磚刻上仙桃、佛手、石榴、蝙蝠,意寓福祿不斷。過照壁再東西各建兩所廂房,這廂房要精磚精瓦所建,窗戶門口既非官家的鏤花雕刻,又非一般農戶那小而俗陋,要大氣尊貴。中堂房屋自然高出兩邊廂房以顯主次分明,中堂房中院看去既是住房又是二進到後院的過庭。穿過過庭進後院再蓋樓房,主樓房高要蓋三層,高達十五丈有餘,長要六丈有五,寬要丈五與廂房相配,兩廂各蓋兩座二層配樓。這建造之固絕不遜於那逃戶地的軍營。趙木匠滔滔不絕如此說道。
宋守法聽趙木匠這麼一說,再看他描畫那圖樣頓時愣神了,說道:“這麼大的樓院,咱哪恁多錢財呀。”
宋守道則不然地說道:“你看咱這後代,如龍騰海,楷模典範,榆誌堅韌,鬆骨傲然,咱哥倆這輩蓋不成,他們能蓋不成嗎?”
趙木匠一聽宋守道把晚輩龍、海、楷、榆、鬆的名字言做宋家風骨,感慨稱讚道:“難怪都說國邱老伯教子有方,你哥倆胸有大誌,言詞硬朗,一代勝過一代。我和徒弟們就把這樓院築成宋寨的一座名宅,傳到後代,澤及子孫。”趙木匠這些文縐縐的話還是當年建造那軍營時潘巡撫潘季馴大人給他們的訓詞,他字字記在心裏至今沒忘。
宋守法、宋守道兄弟商議已定,趙木匠便帶著他手下那十幾個徒弟和臨時雇來的幾十個搗灰攪泥、搬磚做雜、綁架遞磚的鄉民短工開進了宋家樓院。一時間,宋家樓院響起了壘牆砌磚的叮當聲,搗灰拌泥的搗戮聲,木匠們要這要那的呼叫聲和短工們及時互應聲,間或還夾著工匠們的說笑聲,說笑的笑料又多是楊寡婦的緋聞趣事等等。
為使蓋樓與農活兩不誤,守法與守道商定,地裏由守法照管,這蓋樓的事就由守道來管,每晚地裏和蓋樓之需要哥倆互相說說,既不誤工又不費銀,哥倆你謙我讓形同一人,那兄弟悌孝之義真乃手足之情。
先說宋守法。麥收已過,秋種開始。為種好這四五十畝地的秋茬莊稼,守法跟宋守道一合計就雇了犁地的短工耕犁那麥茬地。按時節,三成地種上玉米以作吃食和牲口料用,二成地種上芝麻以作麻糖之用,半成地種上黃豆綠豆以作雜糧食用,一成地種上棉花以作家紡穿衣,剩下的三成半地就全種上穀子,這是做麻糖的主打糧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