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二十三回:刁薛奎抄詩辱塾師 聰宋楷改詩驚師尊(下)(1 / 3)

唱罷在那“至聖先師孔子神位”焚香行跪拜禮,眾學童及學東亦都跪下。這牛老塾師口中念道:“弟子牛耕田今日於先聖師尊神位前,率學童跪拜先賢聖人,望聖賢能輔佑弟子及學童,學能成才,名能成就,持家立業,欲使學童知禮,律已是以服人,寬量是以得人,身先是以卒人,以責人之心責己,恕己之心恕人,不患不至聖地位,育學子知之,損人自損也,愛人即自愛也,以聖賢《論語》之道治學,以《孟子》處世之風育人,今日叩拜律弟子之學風,教學子之禮儀,伏慰行聖賢師之靈。”牛老塾師畢恭畢敬地言畢,磕首三下,眾學童和眾學東亦仿效磕了三個頭,這開學典禮就算結束。

且說這塾學教育,塾師點句領讀、學生跟讀之後,,然後學生自己去讀,一遍又一遍,大概讀一個時辰,然後塾師放下書,背轉身來背誦。如初讀二三十個短句,學童很快讀熟,背誦時,速度很快,如流水一樣。塾師便在下次教讀新書時,多讀二三十句,至五十句上下,如仍舊能很快讀熟,背誦,便再加一些。讀《論語》時,一般每天讀四十到六十句,都能背誦如流。而有的小學童,讀三十句書,背誦時還結結巴巴。聰明記憶力特好的學童,每天讀百句以上,也能背誦如流,在四五個讀同樣書的學生中,就有三四種不同的差別,不同的進度,如果人多了,自然差別更大。而這樣按照學童不同智力的實際,不同數量、不同進度的教讀辦法。私塾中讀書教育,首重識字和背誦,塾師教讀句逗,首重字形、讀音,區分四聲。如教讀“春風風人”、“夏雨雨人”句時,必在第二個風字、雨字右上角畫個圈,作為標識,教讀作去聲,即“春風風(讀如奮)人”、“夏雨雨(讀如育)人”,這樣使學童在讀書時,通過拉長聲音的大聲誦讀,自然而清晰地區分四聲,記牢讀音。

學寫八股文的過程,是分開來逐步學習這個格式的。先學寫“破題”,然後再學寫“承題”、“起講”等部分,直到學會寫完整的八股形式的文章,謂之“完篇”,這才算初步學會寫八股文了。至於說寫的是否好,能否考取秀才,進而考中舉人、進士,那是另一個問題。即八股文在形式的掌握上,先有一定難度,有一個會不會的問題,再有在會了之後,還有一熟練不熟練、好不好、有沒有法度,有沒有思路,有沒有見解、精彩不精彩等等,還是一個無限深度的問題。學會寫八股文這一形式已經很難,追求深度寫出有水平的八股文就更難。私塾教育首先是在讀熟《四書》、“五經”,明辨四聲學會對對子的基礎上,教會作八股文的形式,這是中級階段。會作整篇八股文,然後再溫習讀過的經書,多讀名家的八股範文,經常揣摩練習作各種題目的八股文,準備考試,或未考進秀才,或已人泮之後,再準備考舉人,仍在有名教師的私塾中學習,這就是私塾的高級階段了。

卻說在這私塾學堂讀完“五經”、“四書”以後就開講“韻律”,就是對對子,作八股文,學做對子前要背頌《聲律啟蒙》,作詩寫文要合轍押韻律,平仄對仗。如“天對地,雨對風,大地對長空,東西南北對春夏秋冬”,如此等等。

這一天牛塾師講題完畢,晌後要學生以農夫種田不易為題作一篇七律韻律的詩來。

牛塾師講完以後就回學堂外那居室裏喝茶去了,學童們便開始思索冥想起來。

宋龍和宋楷隨爹到田間耕耘,雖不做力氣活,但拿個家什拾個麥穗、穀穗什麼的倒是常有的事,每每看到父輩那刈麥收穀的情景感觸頗深,加之學了《聲律啟蒙》、“四書”、“五經”和做對子的格式,運用起來倒也精練。

宋龍思索了一會便提筆寫道:

夏收五月人倍忙,

麥黍滾滾一片黃。

烈日炎炎熾田陌,

農夫揮鐮刈麥忙。

孩童惜糧田地間,

穗穗麥粒撿進倉。

倉糧莫忘父艱辛,

農耕細作汗水淌。

宋楷想了一會也提筆寫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