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看我對這樓院道來。宋家樓院置於宋家寨街中心,占地已過百餘畝,六處樓院四周有院牆護圍。在那三層主樓院西邊是一處地麵不大,但造景別致的農家花園,小花園正中築有六角涼亭,暑熱季節家人常於這涼亭中納涼,談古論今,說耕田話做糖,甚有祉趣。在這小花園裏有迎春、有夏荷,有秋菊,有臘梅,真是四季有花,時時飄香。
緊挨花園建有馬廄,馬廄中已置騾馬四匹,黃牛四頭。那騾馬既是遠行代步的坐騎,也是農耕搶收搶種的快手,有青色,有紅色還有黑裏間白的花色,一匹匹腰肥體順,滾瓜溜圓。那黃牛隻是拉犁耕田的專用,但得曆代文人的詠歎。且看這首宋朝詩人梅堯臣的《耕牛》,把牛寫得如此得精道:
破領耕不休,何暇顧羸犢。
夜歸喘明月,朝出穿深穀。
力雖窮田疇,腸未飽芻粟。
稼收風雪時,又向寒坡牧。
宋楷在世時常常以這首詩教育全德、聖德、同德、進德四子、孫嫡要像黃牛那樣勤奮農耕,誠懇做人,操守家業。
挨著馬廄有一羊圈,養羊不足百隻,羊倌是雇來的。這宋家養羊隻圖用那羊糞肥壯芝麻地,那芝麻地得羊糞助長,節節拔高,芝粒飽滿,油脂醇香。每到立冬季節便宰殺幾隻,與紅、白蘿卜燉成一大鍋,這羊肉燉蘿卜堪為補氣祛寒之珍品,宋家家人身強力壯亦得益於此。
再看這樓院,院內這六處樓院幾乎是一模一樣的格式,隻是那主樓院為三層稍有特別。俯看樓院排列有序,前四處後二處均為二進院,青磚青瓦一色,秋木門窗油漆一致黑漆,雖有年代印下的油色剝落有別,其他均無二樣。處處樓院內春綠滿樹,夏花綻放,秋季石榴累累,冬季臘梅飄香,顯露著富裕恬靜的農家的生息。六處樓院由旁門側巷條條甬道連在一起,每逢宋家族人的壽宴婚娶便魚貫進入,顯得既方便又神秘。若是外人進得樓院,沒有家人引路那可是進得來出不去。可見當年繪製這圖樣的趙木匠與曾祖宋國邱的良苦用心和匠人的獨到之處。
在樓院的東邊便是一連四間的糖坊,糖坊小院壘著兩座碾盤,是為碾米做糖專設的。那石碾非是一般農家石碾,滾大碾盤大,為的是多出活多碾米糝以盡做糖之需。這石碾宋家人是不許外人用的,因外人碾的農糧參差不一,使得這石碾上沾上了雜糧的異味,壞了麻子的醇香。街坊鄰居知宋家這石碾的規矩,大都不去借用。那糖坊裏的水井也是專用的,水質純淨,水味甘烈,泡麥芽,熬漿獨有別味。這做糖的技藝日逐成熟,那麻糖的脆酥更顯佳香,做糖多時六口大鍋連夜勞作,那經營麻糖的客戶仍絡繹不絕,宋家麻糖飄香於十裏八村,在密縣、新鄭、禹縣、鄭州亦有聲譽,給宋家帶來滾滾財源。
宋氏支脈已從宋億德一世自山西洪洞遷民至這宋寨已至十一世嫡孫,傳宗接代繁衍後生已有三百餘口,加之宋家樓院地動不倒,宋家麻糖遠近聞名,宋氏族人人氣興旺,使得外人不可小盱。
且說這一年的二月初二是雲岩宮的廟會之日,那溝穀裏、宮觀中、四野的空閑地、土寨城已是人山人海,兜售買賣的叫喊聲、騾馬牛羊的哞叫聲、水瀉深潭的浪擊聲與宮院裏撞鍾焚香的鞭炮聲響成一片,組成了雲岩宮上下連天喧鬧的民樂大戲。
賣騾馬處,一柱柱繩樁上拴係著有肥有瘦膘體不一樣的騾馬。在一匹七尺高的紅鬃大馬前,圍觀著這頭大馬,看了這馬的牙口、膘體形態、四蹄和馬尾的行家們讚不絕口:
“這馬牙口還沒紮全,未過兩歲,你看那四蹄著地堅實,正是幼年,是匹好馬呀!”
“還有這馬屁股滾瓜溜圓,那馬尾身動就搖擺不定,看樣這馬正是骨壯之時,馬行千裏就是這種神態。”
“還有那馬頭見人‘噅噅’嘶叫,抬頭向天不低頭邋遢,精神的就跟這家主人一樣!”
“你說什麼?”這時一個年輕後生聽到這話,大聲對說這話的人喝問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