哭叫聲伴著雷鳴聲,閃電光伴著雨點傾盆而降。
一陣連一陣的地動沒有在跪地求天的哭叫聲中停止,隨著一波又一波的晃動,一所又一所的草舍在暴雨狂風中倒塌著。
金梅在暴雨狂風中跌倒了爬起來,爬起來又跌倒地向村裏急跑著。
幸虧聖德跟父親練過功夫,他一步步堅實地急行著趕上了妻子,用蒼勁有力的大手攙扶著妻子,顧不及擦去劈頭蓋腦澆下的雨水,雙手幾乎架著金梅前進,並大聲說道:“他娘,別怕,家樓院結實,塌不了的。”聖德是安慰妻子,他心裏知道,有誰家就是積善百世,能逃過這天塌地陷之災?
來到村口,金梅看到那一片一片倒塌的房屋,一下子號啕大哭起來:“克享,廉兒,我的兒呀!”金梅聲嘶力竭地哭叫著昏了過去。
聖德用他那蒼勁的雙臂托起金梅,一步步堅實地踏著泥水向自家走去。
半個時辰過後,風小了,雨住了,一陣又一陣的地動減少了,昏暗的天亮了,顯現在鄉民們麵前的是一片牆倒屋塌的淒涼景象。
一群又一群的村民在自家塌毀的院落裏長跪不起。狗不叫了,圍著主人拖著尾巴勾著頭聞來聞去。雞不鳴了,在院子裏的濕地上拍打著翅膀“咕咕”覓食。滿街亂躥的老鼠不見了,到處亂溜的蛇蟲跑沒了,被狂風折斷的樹枝倒掛在樹幹上,樹枝上刮下的樹葉鋪滿了地麵。
聖德托著金梅回到自家的樓院,眼前的景象使他愣住了,稍傾他雙膝跪在了地上,那堅實的膝蓋在院前的泥地上砸出了泥窩窩。
金梅甦醒過來,望著眼前的景象,她也急忙跪下,一個又一個地磕頭,把她那秀美的黑發磕成了泥巴巴。
隻見這樓房軒昂挺立,牆不裂體,瓦無墜落,雖然院裏的棗樹枝被狂風折斷,棗葉兒落了一院,那石榴樹的枝兒也被折斷許多,但樓房安如泰山,克享和廉兩個孩子也安然無恙。隻是電閃雷鳴,風吼雨暴把孩子驚醒,宋廉大哭不止,克享稍是懂事,對小弟勸說道:“不哭,不哭,爹娘下地了,等會兒就回來。”聖德和金梅見兩個孩子倚門翹望,更是欣喜若狂,急忙進到樓內,拿出紙冥香柱,對著“宋氏神龕”的牌位,點亮蠟燭,燃起榆香,燒起紙冥,磕起頭來。
天塌地動,宋家樓院卻毫發無損又被遠近村鄰,四鄉八莊傳為神話。村北李崗、村西呂樓、村南崔崗的富戶人家紛紛前來觀看,效仿宋家樓院的築建,但效其外形,非知這樓院的修建技巧和內在結構。康熙十八年七月庚申日(1679年9月2日)河北平穀發生地動,康熙二十二年十月壬寅日(1683年11月22日)山西原平發生地動,康熙三十四年四月丁酉日(1695年5月18日)山西臨汾發生地動,在這宋寨周邊府域發生的幾次地動中,村裏均有動感。那些富戶的樓院雖沒倒塌,但牆體裂縫,唯這宋家樓院依然故我,堅固如磐。
在這村西不足十裏處有個村子叫王堂,這王堂村有一學子叫王宗漢,他在京城考取了功名,在翰林院任編修,村裏人都叫他王翰林。這一年他回故裏省親,聽說宋家樓院的事,便專程到宋家樓院觀看,他細看那築建牆體的結構和樓房的形態,欣然提筆讚道:
樓院壁壘固金湯,
天搖地動磐如嶂。
天佑其魂和善家,
確實能工與巧匠。
宋家樓院在不到三十年內連續四次地動中牆不裂縫,瓦不脫落,加之當朝翰林稱奇題書更使樓院遠近名揚。這時聖德之妻蘇氏金梅又生下三子單名叫順,四子蝦夢亦別名叫即銘,五子單名叫麻別名叫即奇。這時長子克享年已不惑,娶妻牛氏,生有二子,長子克家,次子半瓜。
這克享雖逾不惑之年,但秉祖訓傳家風,把個宋家祖業日益光大,先後置地已過四五百畝,把樓院續建至六處。至此,樓院群已按當年趙木匠繪製的圖樣和曾祖公宋國邱寫下的遺囑全部建成。你看這樓院坐落景致,雖在鄉村僻野,但已十分錦繡,別致怡人。